影評/《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 就是要你社會性死亡會員專區娛樂學生家長指控小學老師以霸凌手段體罰學生,媒體披露後情勢一面倒偏向家長,老師堅決否認指控。(光年映畫提供)文 黃以曦發布時間 2025.09.19 07: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5.09.19 07:58 臺北時間柴崎幸教師影評龜梨和也綾野剛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改編自日本真實事件,講述2003年一名小學教師被學生母親指控罷凌、體罰、種族歧視與教唆自殺。電影從不同視角展開,從母親口中描繪出的是一個怪物般的恐怖老師,這個說法且隨媒體披露鬧成全民公審,但從老師視角,這一切竟盡是捏造。《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在開場的駭人虐童段落後隨即轉折,本來就並非關於真相的懸念,而是關於「無人知曉的真相又能怎樣」。當該開場段落立刻引爆觀眾的情緒、無一絲懷疑其真實性,這個效果也同時確認了事件當時一面倒的輿論,以及老師面對憑空而降之社會性死亡的無力。關於真相追索與冤屈的題目我們看過很多,三池崇史的《捏造》的細膩和極端性可對看2007年周防正行的《嫌豬手事件簿》、2012年湯瑪斯凡提柏格的《謊言的烙印》,真相總是流動且層層疊疊,因此脆弱且邊界模糊;反之,虛構的故事卻因為單純而滿載力量,而社群和媒體的炒作燒燃,也讓事情離最初的討論越來越遠,兩者的對峙事實上是絕不公平的戰爭。本片且對當事人心境移轉做出進一步反思。學生母親捏造了一套指控,似無破綻卻是不著邊際到荒謬,可越是如此,越讓人難以在過程中就去辯駁;當雪球滾到無法收拾,老師儘管深明自己不曾有那些惡意,卻也開始懷疑自己的行為以及一切。比起法律上的定罪,自我認同的崩解才是更深沉的悲劇。綾野剛將角色在兩套不同敘事裡的反差詮釋得精彩淋漓,柴崎幸的陰沉甚至讓人回想起她年輕的女鬼角色,稍嫌誇張卻激化了全片的氣氛,確保觀眾的全程入戲。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9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