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霸王級寒流來襲,我在氣溫攝氏8度的午後,在台北跟沖繩人聊起泡盛二三事。我問,泡盛到底為何要叫泡盛?沖繩縣政府台北事務所所長吉永亮太有備而來,一口氣列出4種說法,平面稿擠塞不下,列在網站上讓大家一起長知識(就跟你說鏡週刊要買、網站也要看吧,還不快按「鏡食旅」的讚)。
跨越3千公里來相會 追溯沖繩泡盛身世之謎

「泡盛」這種酒,每年在沖繩有將近2,000萬公升的消費量,說它是沖繩人的靈魂之水也不為過。不過,可不是任何酒隨隨便便都能冠上「泡盛」兩字,條件有三,一是在沖繩當地生產,二是使用黑麴釀造,三則是原料使用泰國長米。
泡盛到底為何叫泡盛?
- 泡泡說:泡盛蒸餾過程中,酒液滴到容器裡,震出許多泡沫,故名「泡盛」。
- 小米說:以前泡盛的原料也可以用「粟」(小米),粟的讀音是「awa」,「粟盛」以訛傳訛變成「泡盛」。
- 古梵語說:古梵語中的「酒」讀作「Awamui」,輾轉傳到琉球王國,訛音變成「Awamori(泡盛讀音)」。(古人是多喜歡以訛傳訛)
- 薩摩斂財說:過去薩摩藩(現為鹿兒島)叫沖繩的這種蒸餾酒「泡盛」,主因是為了把沖繩和九州的燒酒區別開來,以期在江戶賣個好價錢。(是個品牌故事的概念)
泡盛非沖繩生產不可是當然,但琉球傳統酒的釀造原料卻得動用泰國米,兩地距離3,000多公里,到底怎麼扯上關係的?吉永所長說,在琉球王國的時代,沖繩曾是稱霸東亞的海上貿易樞紐,泰國的米和中國的釀酒技術在此相遇,就成了沖繩人最引以為傲的佳釀。

提供我們拍攝場地的沖繩居酒屋「美ら島」老闆諸喜田伸跟著補充,蒸餾酒的技術,最早只有琉球有,經九州傳入日本,各地酒藏改用不同穀物釀造,就是現今「燒酎」的濫觴,如今南九州用地瓜釀造的芋燒酎,用的麴菌也是黑麴。
中文很好的諸喜田大叔說,燒酎的日文讀音是「Shochu」,韓文的酒念「So-ju」,聽起來是不是跟閩南語的「燒酒」有點像?沒想到喝個酒,也能窺見過去東亞文化頻繁往來的脈絡啊。






至於黑麴菌則純屬陰錯陽差,南亞的麴菌隨著空氣上船,在漫長的海運過程中默默滋長,到了琉球已經成了麴米,某個怕浪費的人直接拿來釀酒,竟就此定調了泡盛的特殊風味,這種味道就如「哈味」,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就連土生土長的沖繩人也一樣。
吉永所長就說:「年輕人不喜歡麴味太強烈的傳統泡盛,像石垣島的『白百合』,該怎麼形容呢⋯⋯有股『土味』,連我也不太敢喝。」
他說得婉轉,但傳統泡盛的失寵確實反映在數字上,根據沖繩酒造組合的調查,年輕族群對本格派泡盛的消費量,確實有連年下降的趨勢,所以最近酒廠也致力推出口味更清爽的酒款,甚至用以結合調酒,期能吸引年輕族群和女性,例如沖繩流行「美酒加咖啡」,「泡盛咖啡」就連當地的全家便利商店都買得到。









話說回來,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傳統未必不好,例如貯藏3年以上的老泡盛稱為「古酒」,酒液在陶甕中持續熟成,在自然蒸發下,酒精濃度雖然提高,辣口的刺激物質卻也隨之揮散,品飲起來更加圓潤芳醇,對初次接觸泡盛者而言,或許接受度更高。(也可能會有「喝了就回不去」的問題,古酒真的比較順啊)
好酒還需好菜搭,我問諸喜田大叔,什麼菜最適合搭配泡盛?他不假思索說:「什麼都搭!」乍聽有答等於沒答,但其實沖繩料理與台菜有許多類似之處,同樣喜用豬肉,也有許多滷菜和油炒料理,以泡盛佐餐解膩的確最合拍。那泡盛怎麼喝最好喝?他拿把沖繩三線琴大笑:「那當然是大家一起開心喝囉!」

沖繩居酒屋「美ら島」
-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121巷8號
- 電話:02-2536-8597
- 營業時間:17:30~24:00
★鏡傳媒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