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坎城70筆記】華語片退燒了嗎?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范冰冰(左)擔任今年坎城影展評審,每天盛裝走紅毯看片,與她一同擔任評審的還有威爾史密斯。(東方IC)
范冰冰(左)擔任今年坎城影展評審,每天盛裝走紅毯看片,與她一同擔任評審的還有威爾史密斯。(東方IC)
華語片在第70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繳了白卷,僅有李睿珺的《路過未來》在最後擠進「一種注目」單元。也許因為「唯一」,首場放映出現了超乎尋常的攝影機和手機直播,當然清一色都是中國媒體,只不過他們對影片的關注與陌生,很快就被出席捧場的評委范冰冰給吸引走了。
華語片在第70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繳了白卷,僅有李睿珺的《路過未來》最後擠進「一種注目」單元。
賽前曾有臆測婁燁的新片和馬英力以中國審查為題的紀錄片有望問鼎,結果最後只是傳言。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則在此間宣告將為上海電影節開幕。有人覺得是中國對影片參展規定的政策緊縮有關,更有人認為是中國電影市場的蓬勃已經轉移影片的製作方向,對影展而言的「好片」難尋。不過坎城對華語電影的拔擢向來就是慢半拍,對獨立製片的敏銳度也不如柏林、威尼斯,也是不爭的事實。當然,坎城不是唯一指標,但在電影藝術、作者美學、甚至議題挖掘上,絕對舉足輕重。儘管今年華語電影在坎城表現零落,中國媒體及市場展的參與量,還是很驚人的。
台灣從90年代到本世紀初,靠著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李安接力,曾被媒體誤以為台灣片入選是理所當然,甚至曾在台片缺席時於記者會提出「為什麼」此類貽笑打臉的問題。至於香港,除了王家衛之外,坎城也關注杜琪峯好一陣子。要說台港後繼無人,也許言重了,不如說彼此還在等待吧!亞洲電影今年還是日、韓主跑,但相較於日本都是重複的名字,韓國在坎城投下的震撼彈,整體威力更強。
羅賓康皮洛的《每分鐘120下》代表法國挺進正式競賽。
言歸競賽片。我很喜歡羅賓康皮洛(Robin Campillo)的《每分鐘120下》(暫譯,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他是2008金棕櫚得主(《我和我的小鬼們》)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長期合作的剪輯及編劇,2005年執導的處女作《回魂》曾入選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而來過台灣。
這屆坎城,羅宏康特的新作只進了「一種注目」單元,反倒是羅賓康皮洛的《每分鐘120下》代表法國挺進正式競賽,風水輪轉。這部電影追記了上世紀末愛滋行動組織「Act Up」在巴黎對抗製藥公司及政治部門的作為,也包含其中成員的愛慾及死亡。沒有歌功頌德和過於簡單的因果,呈現了所有看似激進的行動背後,那些生命的奮力掙扎,也不避諱內部的不同聲音。對於帶原者的情慾刻劃,大膽之外,更是細膩有加。從寫實到象徵,場面調度從容不迫,無論是對個人主體性或時代樣貌的捕捉,都富含法國電影最引人的特質。
《廣場》(暫譯,The Square)是今年最後一部加入的競賽片,吸引了極高的關注。
也曾在2012年造訪台北的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上部作品《婚姻風暴》在「一種注目」單元大獲好評,也進入奧斯卡外語片九強,知名度大增。首度問鼎金棕櫚的《廣場》(暫譯,The Square)是今年最後一部加入的競賽片,吸引了極高的關注。影片聚焦在一個深具熟男魅力的美術館藝術總監身上,從他被扒走錢包和手機後,生活便出現了奇異的走鐘狀況,也諷刺了高端菁英的生活文化。魯本奧斯倫的作品常予人段落化的感覺,而他特別會處理令人啞口無言的「尷尬時刻」,這幾個特點在這部142分鐘的新作也被放大。有幾場戲拍得極好,從突梯冷冽的喜感中,提煉出愈形詭異的深層恐懼。但是到最後有點收不回來,反而有點多餘而冷掉了。但仍不失為一部風格強烈、題材新穎的作品。
美國導演諾亞包姆巴赫(Noah Baumbach)靠著《梅耶維茲家庭故事》首度入選坎城正式競賽。
美國導演諾亞包姆巴赫(Noah Baumbach)也是首度入選坎城正式競賽,他的《梅耶維茲家庭故事》(暫譯,The Meyerowitz Stories)端出華麗的演員陣容,包括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班史提勒(Ben Stiller)、亞當山德勒(Adam Sandler)、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飾演關係緊張也相當複雜的一家人(毫無血緣的繼母,同父異母的兄弟)。乍看有種伍迪艾倫《漢娜姐妹》的感覺,錯綜複雜到必須以人名章節區隔,其實仍保有諾亞包姆巴赫的個人風格,從生活小節鑽進各種人際關係的眉角心眼裡,尤其是父子、兄弟之間,親情可以是救贖,也可能成勒索,這些並沒因人物龐雜就被稀釋簡化,算是一次蠻漂亮的登場,也等同宣告了他的作者定位。
聞天祥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