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清朝的土地公,祂身軀上剝落的漆,以及香火所燻黑的顏色,代表祂也曾護佑一個家族的興旺。那想是300年前,某個人為了保平安,帶著祂跨越了黑水溝,來到台灣。
【落難神明的故事番外篇】神明與神像

神像的臉容削瘦,或者豐腴,反映了祂被雕造的年代。
然而,當祂出現在收容神明的地方,就代表祂落難了,落難的原因不得而知,只能想像。祂可能先在一個家,家破了,被送到一座廟,廟倒了,祂就再也不是一尊靈驗的神。
祂被當成物品,丟掉了。
但祂真的落難了嗎?談到落難神明一詞,雕刻師父林新來一臉疼惜地說,「這個名稱是比較不好,叫遺棄神明也不太好,或許可以說是退役神明,像人當兵,除役、退役(保平安的任務結束),神明的靈被請走,靈是回去了,金身的殼還在,那殼就等同一件木雕的藝術品。」

採訪過程中,林新來很少說「神明」,而是說「神像」,因為經過退神儀式後,這些神明就被還原成無神的物,是神像藝術品,也不用再祭拜。
林新來說,「神像我們會看風格,有分漳州派、泉州、福州,蠻多派的,可是現在比較沒有分了,因為現在神像都機器代工,大量生產,已經不用人力了。早期台灣雕刻,幾乎每個神貌都不一樣,現在的話,他們會找一個比較完美的範本,機器雕出來都一模一樣。」海外人工便宜,機器大量生產,廉價傾銷回台,台灣的神明雕刻行業因此沒落。
落難的神明出現在各種地方,海邊、河邊、巷口,或者垃圾場。因為神明是木頭,屬於回收物,所以交給清潔隊。又或者被送到警察局,是注定找不到失主的遺失物。而為何算是遺失物?因為神明有價。
是的,神明是一種「有價商品」。
有錢人才買得起神像。林新來回憶,「俗話都說,『刻一尊神,要一牛車的穀子』,以前雕功很貴」「有金尊是比較富裕的家庭,窮人家庭就只是畫像掛著,或者玻璃像,所以小時候家裡拜的神就是一幅畫,上面有著眾神,觀音菩薩、關公、媽祖、土地公。」

台灣經濟起飛,願望與慾望流竄,人心求寄託,開始買神、請神回家,林新來說,「現在人講究速度,以前雕神像是從一塊木頭,找來陰乾,之後開斧動工,慢慢刻,很多手續,現在不是,他明天要拜了,就找一尊來供奉,不像以前這樣慢慢來,一尊神明要雕上一年半載。」
隨意就能買到神明,是否讓情感與信仰變得廉價?這會不會是神明被拋棄的主因呢?又或者說,神明的落難,展現了人的無情?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林新來拿起一尊神像,一邊解說,一邊撫摸上頭的紋路,「我曾發過一個願,我不容許讓神像無依無靠,失去棲息的場所。」
他撫摸的手勢無比溫柔,終於讓我在這間住滿神明的透天厝裡,找到了人的情感。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