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蘇戴玉霞長年務農,他反覆提醒多休息,還撂下一句:「我會去看妳!」蘇戴玉霞不以為然,但還是畫下地圖。沒想到,江俊廷真的獨自造訪,當場被抓個正著,她又下田去了。想起那天,蘇戴玉霞好氣又好笑,「誰知道醫生真的會來!以前只有我們去看醫生,哪有醫生來看我們的啦!」下次醫師再來,她乖乖在家等候了,還帶著江俊廷在鄰里間四處問診。
【是醫生也是病人之四】天天聽自己的心跳

江俊廷過去是慈濟人醫會成員,常隨隊下鄉義診。轉職宜蘭後,常見老人家跋涉到市區看診,讓他再起義診念頭。南澳農夫蘇戴玉霞就是那條「導火線」,她深受下背痛折磨多年,一度痛苦到想喝農藥自殺。門診時,江俊廷仍是一貫練肖話風格,「我幫妳修理修理,如果還不好,我們再討論喝哪種農藥喔!」
我們跟著江俊廷穿梭在南澳碧候部落與朝陽社區中,一整天,他走訪了超過十個人家。其中一站是對老夫妻,2人加起來年紀近170歲,老先生長年腳麻,鎮日守著客廳椅子,怎麼都不願走路出門。80歲的太太天天煮飯,一路抖著手從廚房端飯到客廳,看著先生整日癱軟,老太太有天也抓狂,把稀飯摔了一地。

「上個月,我問他,阿北,起來走一走好不好?他給我的答案是,免啦,就這樣了啦!」這天再造訪,江俊廷在屋裡聊了半個小時,一句「你就為我走一下」,老先生終於起身,支著助行器,緩慢走出家門口。重新坐在家門口吹風,老先生瞇起眼睛,大家都笑了,太太叨唸著:「好幾年都不出來,都坐壞一張椅子啦!」
在重啟的第二人生,只求躺下去的時刻,心是安的。
或許曾是病人,更能感同身受。江俊廷「探視」的目標不只病症,他耐心聽阿公、阿嬤說話,觀察住家環境、生活動線、支持系統等,生活的軌跡,都可能是疼痛來源。有阿嬤行動不便,只能坐床靠桌吃飯,他現場調整動線,避免疼痛惡化。就連冰箱他也不放過,邊聊邊參觀廚房,順道就打開冰箱,瞧瞧老人家都吃些什麼,還要檢視藥包是否重複。
大病一場後,江俊廷心慢但手快了,他說自己凡事不想再等。起初只有他一個人,無法現場治療給藥,他仍堅持每個月下鄉,他不怕一個人,也相信不會只有一個人。那天,2個醫院同事跟著去,眼明手快地記下每位長者的名字、年齡與狀況,準備回院討論後續治療。現在,院內正在籌組義診團隊,正如他曾說的:「邊走邊整隊,一定能走出一個隊伍。」

問江俊廷,還怕死嗎?他搖搖頭,不怕了。生命被宣判死刑時,他曾覺得可笑,這麼多年竟是忙著去死,引以為傲的那張專科醫師執照,死了也帶不走。在重啟的第二人生,他只求躺下去的時刻,心是安的。他不諱言仍有情緒起伏,但是每當心有不滿,他便自問:「這是我要的嗎?」不是,那便罷了吧,心也就開了。
剛當醫師的時候,江俊廷新買了聽診器,那時候天天聽自己的心跳,覺得有趣極了。罹癌的那段時間,他一次都沒聽過自己的心跳聲,就怕聽到死亡的訊號。採訪結束前,攝影記者請江俊廷用聽診器聽自己的心跳,在非常安靜的空間裡,他顯得有點震動,「好久好久沒聽自己的心跳了。現在聽到它,覺得…非常感動。」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