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在自己的田地深耕 鄭文堂專訪之三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鄭文堂(左)極富親和力,街邊識與不識的攤商、路人,他都能聊上幾句。
鄭文堂(左)極富親和力,街邊識與不識的攤商、路人,他都能聊上幾句。
畢業後他從場記做起,後來到了知名的奧美廣告,20多歲就月入5萬多元,他娶妻生女。然而,那幾年礦災頻繁,動輒數十甚至上百名礦工罹難。那是80年代,社會運動興起,鄭文堂也跟著一股青春熱血,他辭去人人稱羨的工作,拿起攝影機拍攝礦災紀錄片。
很快地面臨經濟難題,他窮到挖零錢來生活。後悔嗎?「苦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太衝動,哎,怎麼這麼不會想。」不過他說,後來便努力拍廣告、MV,甚至工商簡介影片賺錢。而今回顧,「我算是很會賺錢的導演,有達到我小時候的志願,翻轉家裡的經濟。」
棄家的父親,是個動物性的男人。
鄭文堂的女兒鄭宜農(右)是歌手也是演員,今年父女一同擔任本屆金鐘獎頒獎人。(三立提供)
他的作品為人熟悉的是探討社會議題,但影評人藍祖蔚觀察敏銳:「他像自由自在的自耕農,在自己的一小方田地深耕,題材豐富,格局或許不是挺大,但自成一番風景。他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女性、對弱勢的關切,像有一部作品是改編自張惠菁小說《蛾》。」
鄭文堂也說,即將上映的電視劇新作《奇蹟的女兒》改編自楊青矗的小說,「講的是我媽媽那一代沒機會受教育、要養家的女工們的故事。」母親,或許才是貫穿他所有作品主題的核心吧,那個寒冬中不停洗衣服的勞苦女性。
父親呢?他猶豫了一會兒才說,父親很早便外遇另組家庭,僅除夕等大節日返家,「我們年夜飯都5點開始吃,他要搭7點30幾分的火車趕回台北,有另一場年夜飯。」怨父親嗎?他說,父親幾年前過世,「會站在我媽那邊同情我媽,但不會恨我爸,帶著理解,他只是一個…動物性的男人,並沒有打小孩或做什麼。」
碎念沒用,要自己去面對下一餐。
鄭文堂前一部電影是《菜鳥》,那是他擔任文化局長閒暇寫的劇本,由於仍想創作,最後他請辭。電影拍出來,有個角色是議長,是大魔頭,議長的兒子吸毒、販毒,還將一位學生打成植物人。警方破不了案,因為議長向警局施壓。劇終卻又翻轉,真正讓警方抓不到人的,是那些警察本身,如此他們才得以持續向議長索賄。
鄭文堂的作品題材豐富,共通點是探討被忽視的社會議題,圖為《菜鳥》。(翻攝網路)

鄭文堂小檔案

  • 1958年生,宜蘭人,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
  • 電視作品:《蘭陽溪少年》《少年阿霸士》《燦爛時光》等
  • 電影:《夢幻部落》《經過》《深海》《夏天的尾巴》《眼淚》《菜鳥》《衝組》
  • 紀錄片:《在沒有政府的日子裡》《史明的迷霧叢林》等
  • 經歷:宜蘭縣文化局長(2010~2013)
  • 得獎概要
    1. 2002年《夢幻部落》:威尼斯影展影評人週最佳影片、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
    2. 2003年《風中的小米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3. 2010年《眼淚》: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
    4. 2016年《燦爛時光》: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