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太多的「怎麼辦」,郭箏最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日子,也是他開始寫小說的日子,這要從三個地方說起:安全島、印刷廠、棒球場。
祖父是蔣介石的文膽 他卻成為邊緣人

成為編劇的過程是這樣的。36歲,郭箏結了婚,存了些錢便辭職,打算寫小說維生,結果才半年就付不出房租。「最慘的那一天,我跟老婆坐在家裡,全身冷汗都在冒,看那個存摺,心想,老大已經出生了,剩幾千塊,怎麼辦呢?」這時電話響了,原來半年前偷偷用妻子名義投稿的劇本,獲得新聞局電視優良劇本獎。「天呀,有30萬元,鬆了一口大氣,接著電話又響。」另一個以本名參賽的劇本也得獎。此後,他就以寫劇本為生。

讀國小時因升學考試的氛圍太壓抑,讓他討厭學校,想著逃學。初中交了愛玩的朋友,便開始蹺家、蹺課、打架,在街上混。「那個時代沒什麼好玩,幾個朋友湊在一起,到晚上沒地方去,從西門町走走走,走到仁愛路,有安全島,就坐在上面聊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睡覺。」會聊家裡的事情嗎?「會呀,彼此對家裡的不滿都一清二楚。」為什麼不想回家?「家裡沒人,空空的,很無聊。」他喜歡讀章回小說,尤其是《水滸傳》,問他覺得自己最像哪個角色?「浪子燕青。」乃俊秀而智勇的人物。
家族邊緣人 浪子去當印刷工

他本名陶德三,祖父是著名的中國社會經濟史學者陶希聖,也是蔣介石文膽,負責撰寫文告、新聞稿。四叔陶晉生是宋史權威、中研院院士。父親交通大學畢業,母親曾任泰國大使館祕書。家族裡多為高學歷分子,碩博士超過二十位。二哥陶德辰又是台灣新電影導演之一。唯有郭箏,只有初中畢業。
17歲,讀世新專校(現為世新大學),跟同學打架,與老師吵架,三大過、二小過犯滿被退學,轉至淡水工商(現為真理大學),又因為住宿與舍監吵架,不滿學校的威權教育,一怒休學。「學校待不下去,家族裡的人怎麼看我,我很清楚,那我盡量少跟他們接觸,所以很多時候,家族聚會我都不去,算是自我放逐,留在家裡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在街頭講義氣的浪子,是家族中不說話的邊緣人,也選了一個不需要說話的工作:印刷廠工人。

他三樓的書房,像一間工廠的主管房間。書櫃上是沉重的二十五史,還放著一台跑步機、一張單人床,寫累了還有6隻貓陪睡。房間一整排窗戶與電腦,像在監控著廠區。往外看,是一片無聊的野草。
站在鍵盤前,他聊起在印刷廠當檢字工的日子,「12小時的那種,從學徒開始幹起,每天都要加班,一個月540元,那些薪水通通買菸抽。」接著開機,轟隆隆隆,像是產線啟動,故事全在層層疊疊的檔案裡。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