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比利時狂想曲》 用音樂化解族群對立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小號手男主角被所屬樂團的死對頭挖角,電影用音樂對抗說明族群嫌隙,也用音樂化解紛爭。(翻攝自variety.com)
小號手男主角被所屬樂團的死對頭挖角,電影用音樂對抗說明族群嫌隙,也用音樂化解紛爭。(翻攝自variety.com)
《比利時狂想曲》完成的時間其實比《樂來越愛你》早了兩年,劇情也八竿子打不著。前者描述兩個競爭激烈的比利時管樂團,與其說是技藝或曲風之爭,不如說是族群與政治對立使然。原來一邊講的是接近荷蘭的佛拉芒語,一邊是說法語的瓦隆人。當前者的小號手不幸猝逝,指揮的女兒為了求勝,竟然把腦筋動到死對頭的天才小號手身上。
 
挖角、背叛、求勝、表面和諧卻勢不兩立,這不是政治是什麼?
偏偏導演文森巴爾不但要用音樂奏出這番曲折,還意圖把《比利時狂想曲》拍成難度甚高的歌舞片。大部分角色不僅吹奏樂器要有個樣子,還得準備不時會唱起歌來,那可以是全鎮女孩都煞到小號手的時候,也可以是不該相愛卻愛上的定情時刻,或者傷心人發現真相後的分手吶喊。
歌舞片必備的「整合」作用,他還是有做到的,但想達成好萊塢或寶萊塢那種華麗悅目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就顯得有點吃力了,大多還是點到為止,意思意思。
儘管兩位主角互生好感的鋪排並不太夠,畢竟戲分還得被團體和族群的矛盾給瓜分。但是適時善用男主角的小號配上女主角的歌聲,一個箭步就讓他們乾柴烈火,確實是歌舞片才有可能灑出的魔法金粉,關鍵時刻還是到位。
但最妙的是它用音樂的對抗,來說明族群間隙,最後也是用音樂來化解紛爭。特別是在眾所期待的最後大秀,情理之中還不忘來點出其不意,讓好勝鬥狠被當頭棒喝,又在萬念俱灰下,引出皆大歡喜的和諧可能。
是啊!都什麼時代了,也該讓奮勇爬上茱麗葉陽台的羅密歐,有個happy ending了。

80分

  • 導演:文森巴爾
  • 演員:阿瑪麗希溫特林登、亞瑟度彭
  • 片長:99分鐘
  • 級別:普遍級
  • 上映日期:6月29日
  • 90分以上:神作!一定要膜拜 
  • 80~89分:佳作!不看就沒話題了
  • 70~79分:普作!錢很多就看看吧 
  • 60~69分:爛作!避之大吉
  • 60分以下:糞作!看完要洗眼睛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