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話術是業務員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打動客戶』買保單的語言,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誤印象。」保險專欄作家李雪雯這麼指出。以下分別針對儲蓄險和健康險,整理出常見的業務行銷話術,提醒保戶見招拆招。
【業務員話術拆解】業務員說儲蓄險利率比定存好 但他沒說的前提是...

保險商品本身中性,只是行銷話術容易誤導民眾買到不符合需求的保單,專家提醒,任何險種只要不夠了解都可能買錯!
儲蓄險
話術:複利增值,利率比定存高
「當初業務員說,這張增額終身壽險雖然是保險,但是具備優惠定期存款的性質,又可以獲得保險保障,所以我才投保的。」一名自認受騙的保戶,拿著業務員給的文宣一狀告到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而那張文宣上就寫著:預約一個永不降息的優存帳戶、期滿領回本金+3%複利增值金額、期滿隨時領回本金+6%複利增值現金……在在強調「這張保單比定存好!」
其實文宣是業務員私下印製,保單也不具優惠定存性質,所謂的複利3%、6%,對比保險公司出具的DM,指的是繳費期間內「保額」每年3%複利增值,繳費期滿後「保額」每年6%複利增值。因為保戶被誤導以為增值的是「本金」,所以狀告金評中心。
真相:含壽險保障,打敗定存須繳久
儲蓄險是業務員最愛拿來跟定存比較的險種,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吳家揚提醒,因為有的儲蓄險含有壽險保障,如果是為了儲蓄而投保,儲蓄效果相對差,有的20年期儲蓄險,定期還本領回一筆生存金,喪失複利效果,甚至終其一生都無法打敗定存。

此外,近來利變型保單也是市場主流,有些保單以宣告利率逼近4%為號召,吸引保戶購買。李雪雯分析,會用到宣告利率的保單,是利變壽險和利變年金險,前者的回饋金是宣告利率扣除預定利率後,再乘以保價金,有些業務員只強調宣告利率高,卻沒交代預定利率多少,更何況宣告利率也可能調降,不代表實質報酬率。
日前金管會也特別發新聞稿提醒民眾,利變型保單的本質仍是保險商品,保險公司會收取保單的保險成本及附加費用,民眾購買時不應以宣告利率高低為唯一考量。

健康險
話術:理賠給付最高,業界最划算
「買的時候說動手術會賠,說理賠比例是業界最高,為什麼刀都開完了,才又說不賠!」張先生因為太太手術,向業務員申請理賠,卻被告知手術認定不符保單條款,無法賠付。
真相:給付定義有別,買錯只能認栽
李雪雯指出,壽險理賠相對單純,以身故、全殘的給付為主,但是健康險複雜許多,且不同保險公司的給付定義有差別,理賠差異大,很容易產生糾紛。事實上,保險公司擅長精算,就算醫療手術險標榜動某一手術的給付比例最高,但有可能動其他手術的給付比例就不是最高了。
「被業務員的話術誤導而買錯保單,如果是壽險還可以減額繳清,可是一旦買錯健康險,只能認栽買錯,沒有反悔的空間。」李雪雯強調,最糟的情況是買到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保單,真正出事時卻沒保障,所以保單條款必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