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炕肉一】四代相傳 兄兼父職養大手足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鄧永成滷製的招牌炕肉,開滷前已香味四溢,工序一點也不馬虎。
鄧永成滷製的招牌炕肉,開滷前已香味四溢,工序一點也不馬虎。
傳承百年、已交棒第4代的彰化市永成炕肉飯,第3代老闆鄧永成大方公開自家豬肉滷到皮Q肉軟的秘訣,更娓娓說起祖父輩唐山過台灣,四處擺攤賣油湯的歷程。
近午時分,76歲的永成炕肉飯老闆鄧永成,吃力地將重達10公斤的白鐵鍋搬上攤頭,開始滷豬肉,太太鄧林蘇說:「這鍋用47年了,和我兒子一樣大。」明亮如新的滷鍋一點也看不出年紀。附近老鄰居跟我們誇讚:「他們衛生很好,每天鍋子都刷得乾淨溜溜。」
老店面也很乾淨,旁邊掛著永成「炕」肉飯的古風招牌,炕字旁還附上台語注音唸法,透露這家老鋪子的堅持。「我的炕是正確的字,我拜託漢學老師翻字譜找出來的,自我開始擺攤就用這個字。全台灣要找到寫對字的店,我看很少。」站在一旁的鄧永成自豪地說。
鄧永成、鄧林蘇夫妻都愛乾淨,用了47年的白鐵鍋依然晶亮。
教育部閩南語字典裡,「炕」指慢火久煮,比民間通俗用字「爌」「焢」更貼近「要滷很久」的烹肉方式。永成炕肉每天下午4點開賣,早上10點就開始備料準備滷肉,50多年如一日,「咱的腳庫肉是先煮到6、7分熟,撈起來放冷,然後移至白鐵鍋…大約煮2小時,再關火燜2小時,開店前再開火熱一下。」老人家理著平頭、精神抖擻,也看不出年紀。他大方說這就是他們家炕肉皮Q肉軟的祕訣,一點都不怕別人學。
「我阿公時代就有賣炕肉,彼時炕肉沒那麼響亮,到我這一代才響亮起來。現在傳給第4代,4代都賣炕肉飯,我看彰化市應該找不到。」
鄧永成堅持為「炕」肉飯正名,招牌上也特地註明台語注音念法。
老店的老滋味,都帶著努力生存的故事。一百多年前,鄧家第1代、鄧永成祖父鄧闊嘴唐山過台灣,落腳彰化,以竹擔子挑麵,遊走廟口、戲棚下。之後鄧永成的父親鄧傳錦接下擔子,婚後育有4子4女,在彰化市南門市場、太平街舊夜市、開化寺先後擺攤。
彰化市的炕肉飯不用三層肉、獨尊腳庫肉。
身為長男的鄧永成從小跟著父親賣油湯,「八七水災後,阮老爸歇業,後來中風,家裡我算是最大的,我獅頭不動,獅尾怎麼會動?」回憶當年,自己都還是小夥子的鄧永成,先跟著親戚賣麵,一肩負起扶養年幼手足的責任。辛苦幹了幾年,他花500元買下新攤車,落腳彰化市舊五信旁開業,正式接棒一度失傳的麵攤,同年底父親離世。「那是1963年吧,我21歲。」從鄧永成眼神中,彷彿可以看到那個年代的艱辛。
鄧永成早年都在彰化市舊五信(第五信用合作社)一帶擺攤。(鄧永成提供)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