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經濟協會榮譽理事長韓宜靜告訴本刊:「在德國,志同道合的人每月聚會一次,不用互相邀請,幾點來、幾點走都很自在,各付各的,這就是Stammtisch;數十年來,中德文化經濟協會在這兒舉辦Stammtisch,餐廳先前停業3年,一重新開幕,大夥兒又回來了,今晚大概有二十多人吧,也許等一下還會有人來。」
【女服務生變老闆二】德國文化固定餐桌 社交超Free Style

週六晚上,一個個陌生人齊聚「香宜德瑞餐廳」,他們唯一共通的標籤是「德國」──他們可能是德國人,或是曾在德國求學、經商,這是德國的特殊文化「固定餐桌」(Stammtisch)。

時光倒回1970年代,台灣紡織業起飛,瑞士人Johann Bohi在台北市林森北路上經營紡織廠空調設備生意,由於適合和外國友人聚會的場所有限,僅台北美軍招待所、台北希爾頓大飯店(今台北凱撒大飯店)、圓山大飯店。

Bohi的妻子靈機一動,拉同事、房東入股,在大樓地下室賣三明治、點心、啤酒,1975年,希爾頓大飯店的瑞士籍主廚Toni Gruniger加入,這才開始賣熱食,「香宜德瑞餐廳」傳奇就此開展。
如今的陳玉桂,最初只是外場服務生,她回憶:「彼時西餐廳流行LIVE BAND(現場演唱),香宜也擺了一架鋼琴,客人想彈琴就自己上去彈,後來因為生意好,沒地方擺桌子,才移走鋼琴。」
1970、1980台灣還沒解嚴,電冰箱也不普及,「香宜德瑞餐廳」的食材、酒水多半靠客人兩手從國外帶進來,再賣給老闆;有德國人、瑞士人、奧地利人想吃家鄉菜,還會直接點菜單上沒有的菜,也因創店老闆Bohi出生於瑞士德語區,香宜才會專攻德國料理。
一晃眼,「香宜德瑞餐廳」在台灣已挺立超過40年,老味道讓客人念念不忘,韓宜靜低聲說:「其實你去德國當地吃豬腳,皮硬肉乾,常常吃不完,這裡(香宜)賣的豬腳不會有這個困擾,我覺得挺好的。」
香宜德瑞餐廳
-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吉林路32號1樓
- 電話:(02)2531-3815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