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用肌紅脂白金腿火腿吊出來的湯,構成了江浙菜的底味,那在江浙宴席裡不能缺席的還有海參料理,這裡的「原條蝦籽大烏參 」,得先把150克的乾參烤過,刷除石灰,泡熱水軟化,剪開肚子,清除內臟,再泡24小時等發漲到600克,才能加火腿、蠔油燴煮到入味Q彈,從前置到出菜足足得花上4天時間。







上海菜是江浙菜再細分出來的地域菜色,「傳統上海菜濃油赤醬、重糖艷色,但台灣人不吃這麼重口味,得因地增減調味。」吳志翔指出,夜上海提供的「海派菜」,也就是「新派上海菜」,相較於地域性較強的「(上海)本幫菜」,更吸收川菜、粵菜、湘菜等精華,廣納五湖四海的口味,他還在菜單再加了台式熱炒和台味下酒菜,沒料到老客人反應特別好。







上海菜繁複講究,擅用醬汁,再怎麼鮮肥的雞、鴨和海鮮,都很少白煮僅現原味就上桌。像是「蝶餅香酥鴨」要先用蔥、大紅袍花椒、八角、月桂葉和高梁酒「揉抓」鴨肉,讓香辛料氣味鑽入毛孔,接著蒸鴨、去⻣再油炸,起鍋後剁得適口,吃來馨香酥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