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特里福諾夫專訪二】為征服宛如大象的艱難樂曲 他沉入泳池中練習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28歲的特里福諾夫(中)在記者會現場與工作人員核對流程,露出孩子一樣的神情。
28歲的特里福諾夫(中)在記者會現場與工作人員核對流程,露出孩子一樣的神情。
訪問推遲到他練琴結束,在回到飯店之後,吃晚餐前進行,採訪時間約莫是一曲《莫扎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的長度。
因為這次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以下簡稱《拉三》),第一個問題即是第一次演奏《拉三》的心情?「我接觸拉赫曼尼諾夫其實非常的晚,大概二十歲左右吧,彈《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那已經是到美國的時候,第一次聽到《拉三》應該是12、13歲的時候,看了一部電影《鋼琴師》(Shine)。 這首曲子不但技巧上很難,而且相當複雜,但卻是拉赫曼尼諾夫真實內心的表達,曲子充滿自我懷疑、痛苦,心理跨度很大,要將不同的情緒合而為一,演奏《拉三》是非常艱鉅的任務,演完之後,會讓音樂家感到非常虛脫,但我相信沒有人可以拒絕拉赫曼尼諾夫。」

水中彈奏 練延展性

是了,當然是《鋼琴師》了。這部1996年出品的電影,描述澳洲鋼琴家大衛‧赫夫考(David Helfgott)和父親之間的衝突,赫夫考在比賽中演奏父親從小就想讓他演奏的《拉三》,結果精神崩潰。該作品以其濃烈的情感表達和艱深的演奏技術聞名於世,常被認為是「最難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連作曲家本人拉赫曼尼諾夫也說這部作品太耗心力和體力,「我把這部作品寫得跟大象一樣。」據說拉赫曼尼諾夫在首演之後,也因為太過疲累,而拒絕了觀眾的安可。
特里福諾夫顏值亦被粉絲討論,是少數發專輯會拍MV的古典鋼琴家。(翻攝丹尼爾‧特里福諾夫官網)
但沒有任何一個鋼琴家可以拒絕這個鋼琴曲中的聖母峰:「當我來到美國,我試著分析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發現詮釋這部作品需要靈活的肩膀與整個上半身的肌肉。然後我開始在游泳池中練習彈奏拉赫曼尼諾夫。」
以為自己聽錯了,但鋼琴家確實是這樣說的:「沉入水中,想像著鋼琴就在面前游泳池中,每一個抓水、划水,練習身體延展性,也可以掌握音符之間的距離,了解到從這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需要多少力量。說這首曲子是寫給大象,這樣說法太不優雅了,但它確實很耗費體力。」
鋼琴家閉上眼睛,沉入2米深的蔚藍之中,在寂靜空間為找出正確的聲音,他補充說他從俄羅斯戲劇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作品中得到啟示,他的表演「方法」專注於「體驗」給定角色,而不僅僅是「展現」他。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