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達仁的妻子鄭貽說:「他報導空氣汙染拿到金鐘獎,那時一個記者有11條路線,我們住在民生東路靠基隆河那邊,通通是工廠,每天放煤煙出來。」那是李登輝還在當台北市長的年代,「他就負責做空汙,晚上不睡覺,因為白天有人查,工廠不冒煙。」空汙嚴重到國小學生上課都戴口罩,因此傅達仁每一晚跟蹤拍攝,持續2、3個月,「一冒煙就拍,打電話給李登輝,(新聞報導)3個版面,後來工廠受不了了,還有黑道來跟蹤我們,威脅傅先生,他不怕,所以那年他因為這個得了金鐘獎。」
【父親死在我懷裡番外篇】望子展翅高飛 傅達仁對兒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

客廳電視櫃上,放著傅達仁於1970年得到的第一屆金鐘獎獎座。
沙發旁一張父子合照,傅俊豪當時國二,身高已經超過了180公分的父親。而沙發後的櫃子上,擺了一張傅達仁帶著全家前往忠烈祠拜父親牌位的照片,也放著傅家牌位,父子是基督徒,所以由鄭貽與媳婦拜祖先。
傅達仁身分證上的父母,父親是蔣中正,而母親是蔣宋美齡。
傅達仁成長於和平、奮鬥、救中國的時代,母親在他出生時過世,父親傅忠貴是陸軍少將司令,在他4歲時因抗日戰爭犧牲,傅達仁從此成為孤兒、革命遺孤,15歲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讀書時無依無靠,因球隊供飯吃而打籃球,成為籃球國手。
來到台灣66年,傅達仁一直不知父親魂歸何處,兩岸開放時,亦曾回山東祭拜祖先,但找不到父親的墳。直到2014年,看了新聞媒體,知道政府在尋找烈士遺族,打了電話後,才知父親牌位入了圓山忠烈祠,之後他帶著一家人前往祭拜,見到父親牌位,忍不住眼眶的淚,雙膝跪地。
當時傅達仁說:「我能來台灣,一路都是享受我爸爸的庇蔭長大,今年都80歲了,能在我生命快結束之前找到牌位,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傅達仁最大的遺憾,是手邊沒有父親的遺物。他曾經擁有一張父親照片,然而讀大學時不慎失落,此後耿耿於懷。
傅達仁於瑞士飲藥過世的那天,將身上兒子傅俊豪送的圍巾,又回贈給兒子,生前也繪製了父子擁抱的油畫,疼愛之情溢於言表。
「愛」這個字,傅達仁是不說的,只能在一些行為中,感受到這一生都在奮鬥的男子,他鐵漢柔情的一面。

傅俊豪說:「圍巾留給我做紀念,給小萍媽媽(陳秋萍)他的太陽眼鏡。而給媽咪(鄭貽)的,是銀色的放大鏡。」鄭貽說:「眼睛看不到,所以放大鏡留給我,我也老了。」
傅俊豪回憶,當傅達仁親手解下圍巾,交到他的手上時候,「他說我走之後,所有東西我們隨便拿,反正都是你們的了,其實不管他留給我們什麼東西,他的形象跟愛,都留在我們心裡面。」
傅達仁2次遠赴瑞士,安樂的旅程花費超過300萬,幾乎花光了積蓄,但留給兒子的,是珍貴的記憶遺產。
傅達仁很凶。問傅俊豪,回顧自己跟父親最快樂的回憶是什麼?他笑了一下,說:「其實只要他不罵人的時候,都很快樂呀。」
傅達仁是硬脾氣,罵人時,聲如洪鐘,對街都聽得到,但也有溫柔的一面。傅俊豪說:「我爸爸很重視一家人一起吃飯,每次吃飯都會叫大家。」父親雖然走了,但叫吃飯的聲音,仍在家中迴盪。
傅達仁57歲才得子,極為疼愛兒子,傅俊豪國中時前往美國讀書,傅達仁也陪伴前往。但對傅俊豪來說,父親名聲太大,反而是壓力。
他身高超過180公分,身高高的人,總是會被要求打籃球,父親曾是籃球國手、教練,想必也教過一、二招?傅俊豪說:「小時候都有教我,可是人家會覺得打得好是應該的,打不好就丟他的臉。」又苦笑了一下,「我父親都講得很容易,轉身上籃、擦板得分,哎呀哪有這麼簡單。」
他在名人光環下成長,也有著許多壓力。傅達仁曾在自傳《達仁傳奇》裡描述兒子念高中時,有老師問傅俊豪,姓傅,是不是傅達仁的「傅」?傅俊豪回答是,但並沒有說傅達仁就是他的爸爸。
採訪,也必然問起傅俊豪的工作經歷,他希望保留隱私,只告訴我們,父親生病後,他陪伴父親,送父親急診、陪父親接受採訪、為父親做影音紀錄,工作因此時常請假。
陪伴父親走完生命的最後一段路,也是傅俊豪變得成熟的一段路。
母親鄭貽說:「爸爸老來得子,我們都非常開心、珍惜,從小對他就非常呵護,他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什麼都不用愁。」
「爸爸離世後,他一夕之間變得成熟很多,他覺得現在這個家,他是唯一的男生,他要擔起這個責任來,覺得要盡到一些作兒子的責任。之前都是我們照顧他,現在反過來,對我的態度轉變很多,噓寒問暖,只要出門都扶著我,我睡覺晚一點,他就會問:『媽咪,你有沒有不舒服?』變得很貼心。」
鄭貽也說起傅達仁的硬脾氣,父子年紀差很多,因此有很大的代溝,「爸爸思想傳統,總是覺得我是爸爸、家長,你什麼都要聽我的。但是現在年輕人觀念不一樣,爸爸就會生氣,爸爸就講:『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在家裡一定要聽爸爸的,你這才是孝順!』那我就是在他們當中做一些緩衝。」

「爸爸的這些成就對他是有壓力的。他覺得我再努力,也超越不了爸爸,我說傅達仁只有一個,你不用比,就做你自己就好,所以他跟我比爸爸親,因為爸爸總是望子成龍。」
是的,望子成龍。也因此,傅達仁閉眼前,對傅俊豪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加油!你要奮鬥!你一定可以像我一樣。你比我好,你一定可以像雄鷹一樣展翅高飛!」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