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資本市場,或在中國營運的企業來說,這樣的發展猝不及防。因為就在川普發布推文之前,幾乎所有的輿論都指向美中雙方將會達成協議。
【達觀股市】美對陸加稅 關注物價變化

美國總統川普的一則推文讓全球資本市場再掀波瀾。川普認為中國想推翻過去承諾過的條件,因此決定將中國銷往美國的2,000億美元商品,由目前的10%關稅上調至25%。
而25%的關稅,絕對是大多數企業所沒有辦法承受的,畢竟多數電子產品可能只有個位數的毛利率,那麼,他們會如何因應呢?
貿易延長賽 增加成本
一種方法就是將產能移轉到海外既有生產基地,例如墨西哥、越南、台灣、或東南亞等其他國家。然而,找土地、蓋工廠、找工人、重新安排供應鏈等,都需耗費不少成本與時間。
也因此,那些原本在中國以外就有生產基地的企業,會取得相對優勢。反過來說,在中國生產比重過高,且供應鏈無法快速轉移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便會遭遇打擊。
個別企業雖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分散風險,但美中貿易談判進入延長賽後,對全球市場都不會是正面發展。
以台灣為例,今年1至4月對美國出口年增率將近20%,但台灣整體前4個月的出口卻衰退了4%。也就是說,雖然美中貿易問題,讓許多原來要從中國出口的產品,回來透過台灣出口,但整體貿易成本上升,還是造成了無謂的損失,更不用說個別企業要為此付出多少成本。
若是這些受到影響的企業,最後被迫要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可能就會引發新一輪的物價上漲。我們在上週的專欄中提過,伊朗核協議談判、美國勞動市場吃緊,都可能讓物價進一步攀升,而現在美中貿易談判又進入延長賽,很可能都會傷害到美國的消費市場。
如果物價進一步上漲,聯準會口中因「短暫因素」而趨緩的通膨會否產生變化,並進一步影響到貨幣政策,就是我們接下來要特別關注的焦點。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