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地震6】農業教我循環的重要 震撼後的她終於笑了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馮小非位於草屯的住處有一塊小花園,她每天澆水照料,時常重溫當年耕種的心情。
馮小非位於草屯的住處有一塊小花園,她每天澆水照料,時常重溫當年耕種的心情。
那晚,馮小非在台中的工作室加班,忽然地震停電,一片漆黑,隔天睡醒才從廣播得知地震慘況。她當時是《台灣日報》特派記者,立刻到災區探勘,「路完全斷掉,房子跟災難片一樣橫倒在路上,很多人圍繞在房子旁,好像要挖東西,原來是家人還在裡面,沒有怪手,只好拿東西砸玻璃,或徒手開挖,一片哀嚎,就像戰爭現場。」
她決定記錄災區景況,災後第10天來到中寮,眼前卻出現讓她震撼的景象。「中寮8成房子街道都毀了,沿路很多藍白相間的帳篷、遮雨棚被搭起來,他們架起臨時野炊,很像一個大型露營場。這堆20人,那堆30人,大家在燒水煮飯泡茶,有人招呼我們吃飯,有人從斷垣殘壁中開車出來載香蕉,眼前這些人努力自主料理生活,你無法想像他們剛經歷大災難,家人罹難。」充滿求生意志的災民,讓她動念留在中寮辦報。

自辦報 用農產收入支撐出版

中寮是純樸的農村,布滿電塔,災後正值台灣要加入WTO,農業蕭條,土地不值錢,鄉間瀰漫絕望氛圍。她結識在地青年廖學堂,想改變當地農業,「我不噴農藥,賣好一點價錢,對消費者好,對土地好,也不用照顧大面積農地。」2004年她毅然決然定居中寮,成為柳丁農。
2005年馮小非(右2)在中寮種柳丁樹,當時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林碧霞博士(右1)來到現場教學。(馮小非提供)
然而理想單純,農村生態卻不易改變,況且,「對他們來說,或許有了改變我們會轉身就走,外地人很難取得當地人信任。」她語速放慢,哽咽說:「我很困惑,加上廖學堂病逝,我就不知道怎麼留在那邊。」2008年她帶著挫敗離開中寮。
她回到台中,卻時常反省,「我理解農人的痛苦,我常夢到柳丁被我顧死。我也理解消費者心情,賣個市價3倍的東西,不是我們太貴,是便宜就要犧牲太多東西。媒體太少著墨這些事,於是我想辦個跟農業有關的媒體。」2011年於是有了《上下游新聞市集》。
從耕種到創辦媒體,她在衰落的農業與媒體中闖出一條生路,她展開笑顏說:「農業教我循環的重要,做媒體也是,要自給自足,於是我成立市集部門,加入創意,開發新的農產品,產生收入後,就能支持農業新聞,形成獨立循環。」
馮小非,50歲,《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南投縣草屯鎮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