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對儲蓄險情有獨鍾,此從2019年壽險業新契約保費收入約1.27兆元,利變型壽險保單就占整體保費收入的一半、達6303億元看出。
【配息產品大拆解2】錢鎖儲蓄險就安心? 跑不贏通膨是最大風險

儲蓄險向來是國人最信任的投資工具,特別是幾次金融事件襲擊,很多人發現還不如買儲蓄險最穩當。因為害怕市場波動,錢鎖儲蓄險確實是保守族最安心的做法。但看似保本的儲蓄險,卻潛藏跑不過通膨的巨大風險。
CFP國際認證理財顧問蔣竣植分析,儲蓄險具有強迫儲蓄的功能,適合三種類型的人:一是理財初學者,「因為一開始他們還不熟悉投資工具,需要時間學習與累積,這時就可利用儲蓄險存錢,成為未來投資的本金。」
二是對投資一竅不通的保守投資者,「這類的人可能投資什麼就虧什麼,對投資工具不熟悉,最後乾脆不投資了,靠儲蓄險把錢存下來最實在。」三是很會花錢的人,「這群人每個月都透支,無法節制消費,他們也對投資沒興趣,儲蓄險可以逼迫他們把錢存起來。」蔣竣植解釋。
只是,儲蓄險看似有穩定的利息收入,但卻也隱含風險。蔣竣植提醒,買儲蓄險得遵守遊戲規則,以6年期商品為例,先決條件就是要存滿期限,否則必然虧損。
此外,儲蓄險還有第二種風險,是所謂的「時間價值」,「以台幣儲蓄險為例,一般存放至少10~15年,IRR(內部報酬率)會來到2~2.5%,但這是我們以時間所換取到的利率。」蔣竣植分析。
若是買外幣保單,如美元儲蓄險,還會再多一個匯率風險。蔣竣植補充:「當時間到期,想要領回這筆錢時,會以當時的匯率來計算,如果新台幣相對強勢,那從美元換回新台幣時,可能就會吃虧。」
事實上,儲蓄險報酬率不見得跑得贏通貨膨脹,以台灣近20年年化通膨率約1%來看,買儲蓄險根本只能保本。更何況2020年儲蓄險調漲,代表要把錢鎖在儲蓄險更久的時間,才能達到保本的效果。這樣,買儲蓄險固定領息的希望,幾乎不可行。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