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氣一向陰冷潮溼的大安埤山腳邊,那天意外陽光普照。王榮發(化名,54歲)和我們相約村內某座橋頭,他家就在300公尺外,我提議可以趁著天氣好散步去,他欲言又止地說:「其實…我平常都開車。」上了路,到王家短短不到一分鐘車程,沿途2台砂石車呼嘯經過。二線道路面寬不過5、6公尺,一台砂石車便占去一半,同側行人幾無站立空間,這才懂王大哥為何不愛走路。
【蝴蝶與砂石車的戰爭1】這村子本來蝴蝶漫舞 而今砂石車每日穿梭上千回

位在宜蘭員山鄉的永侒礦場,去年申請擴大開發。老礦場死灰復燃,住在礦下的人首當其衝,本刊歷時近半年,從年初開始追蹤此案。座落礦場旁的中華村,村內有3座礦場、5座砂石場,山腳下原本蝴蝶聚集的日常,20年來被土石滑落、水遭斷流、砂石車呼嘯路間的景象取代,成為兩代村民的共同記憶。
此刻開挖新山頭,不僅可能汙染當地珍貴水源,原本單純的社區關係更被開發帶來的可能利益逐步腐蝕。一座說不清必要性、地點也備受質疑的礦場,在齊柏林逝世後3年,正挑戰台灣礦業改革的決心。

重車壓境 噪音不斷
中華村上鄰雪山山系,下傍蘭陽溪,在蘭陽平原裡居於沖積扇頂端。早年村內因居水腳湧泉帶,水源豐沛,常有蝶群聚集,50年代居民以尿液製作誘捕陷阱,最多一天可捉5千隻。7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轉變,採集自然資源無法為養家活口的單一選項,村民們於是開始外出至市區找頭路。
王榮發亦是離鄉背井的村民之一。他是家中老么,為了減輕家中負擔,國中畢業就上台北做工,一走就是20多年。他對工廠的生活沒有太多記憶,反倒對村子的變化相當有感:原來水路遍布、蝶群聚集的村莊,20年間被砂石場和礦場取代。來自河床及山林的砂石車每日穿梭上千回,路面飛砂走石及重車拔山倒樹而來的噪音,成為村子的新風貌。
我們到了王家,老舊三合院出入口緊鄰台七線馬路邊,數十噸重的大車每5分鐘就伴隨轟然引擎聲飛奔而過,即便遇民宅或盲彎,50公里時速分毫不減。王榮發86歲的舅舅出門迎接我們,說每天早上6點就能聽見砂石車聲,要到晚餐後才會停。

礦場也擾動王家的生活。村裡沒有自來水系統,村民只能就近從山上溝渠引水,2002年鄰近一間由東峻興業經營、名為桔園的礦場開張,王家水塔進水量突然減半,家人懷疑是礦場肇禍,「(礦場)路一開、水就變少,剛開始有人號召去堵路抗議,後來聽說他們拿到業者的錢,就沒去了…我們家沒拿到,我爸也不愛計較,說反正礦場已經開了,也沒有能力改變什麼。」水沒了,連他的興趣也受影響:「我最喜歡釣魚,這邊以前到處都是水,水溝裡什麼都有,我曾經6秒鐘就釣一條,現在溯溪走3個小時,都還釣不到什麼魚。」
父親過世後,王榮發自願陪母親回中華村生活,卻找不到開砂石車以外的工作。後來他透過介紹進附近工廠上班,每月薪水只有台北的一半,剛好養活母子2人,本想抱孫的母親,也不敢再催婚。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