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平房就在礦場所在的山腳下,我問當時會不會擔心土石流?林明枝想了一下,說大雨後的確有幾次,「但那一點點而已。」他強調。太太則在一旁插嘴,說明明泥土都淹到水溝滿出來了,還好沒人受傷。
【蝴蝶與砂石車的戰爭3】土石滑落水遭斷流 村民只好買礦泉水喝

彼時盛況已不可考,早年曾在礦場工作的中華村民又多已過世,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今年72歲的林明枝,他40年前自台北返鄉定居,當時曾在永侒礦場前身、由葉三元經營的礦場開推土機。如今林明枝從家門前望出去,還能看到當年他穿梭的那片樹林。林明枝的太太走到門前樹下加入我們,說後山挖礦的那幾年,山頭上總是一塊塊白白、空空的。1994年環評制度建立之前,台灣山林開發規則鬆散,業者只要有了礦權,買好地、開好路,就能上山開挖,不用顧及景觀或水土保持。
開挖不只影響山,也波及水。「一旦礦場開挖、森林消失,就像是濾水器的濾芯被拿走了,水可能進去之後在短時間內大量流出,過了一陣子又完全沒水。」長年研究當地水文狀況的人禾基金會處長薛博聞說明。此外,挖礦後山區裸露,土石被雨水沖刷會流下混濁汙水,也會導致居民無法取到乾淨穩定的水源,對沒有自來水的中華村來說是一大困擾。

去年永侒只是為開闢產業道路清除部分植被,家住粗坑山腳下的楊文通,自山上引下的水立刻摻雜泥沙,家中濾水器才清完一天又堵塞,所有人只好買礦泉水應急。「我們請環保局的人來取水檢查,但沒有下文,我們沒辦法,水還是照吃。」常民生活經歷可信度不及科學證據,楊文通如今只慶幸老天給了一個雨少的冬季。永侒經理王則權則拿出報告,說當地水質檢驗都符合標準,又稱當地山泉水本不該拿來飲用,「其實就算不是我們,平常水也是這樣沖刷下去啊。」
政策環評 人去政息
時光流轉,住在礦場周遭的人日漸衰老,礦場卻歷久彌新。鄰近王榮發家門的桔園礦場,至今持續開採;林明枝曾工作的礦場,由王秋郎經營的永侒實業接手,正在計畫擴大開發;村內另一邊永合研礦場,也正在申請展延礦權。
老舊礦場續存外,位於永侒與東峻礦場間的粗坑溪河谷,去年又被礦務局鎖定做為全台首座陸上砂石採取專區,未來計畫若通過,圍繞著中華村的山坡地開發面積將超過250公頃,規模是現在的5倍。

面對新舊開發計畫陸續推進,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黃靖庭警告,挖礦會改變山坡地質條件及邊坡穩定,若多座礦場各行其是開發,將大幅提高山區地質災害風險,導致土石流或是落石、坍方等意外。
政策環評,是避免礦場、砂石場過度集中的唯一解法。曾任環保署副署長、現為本全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的詹順貴指出,政策環評能評估開發行為帶來的累積性影響,並依照不同的環境承載力,找出適合的區位,避免所有開發行為都集中在同一個地方。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