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月餅(封仔餅)豆沙餡攏是我們自己炒的。花豆要先洗過、用水燙,再讓它脫皮。10斤豆子對8斤糖,炒起來是芋頭色,包進餅裡,估溜估溜很好入喉,足好吃ㄟ。」老闆娘陳素英得意介紹自家產品。
【必朝聖吐司番外篇】最怕逢年過節 外孫接班只盼能放假

切斷通話,在白板寫上顧客要的數量:月餅20個、紅豆吐司2條、芋頭吐司1條,不到5分鐘,鈴聲又再度響起,一個早上,火盛製餅舖老闆一家人在後場做餅、做麵包,不時還要衝到前頭接預訂的電話。
她說的月餅是「封仔餅」長得像略略壓扁的綠豆椪,口味也類似,「這是台東的餅,以前的人比較窮,沒有買盒餅,都買這個來拜拜。一家老小人多又沒錢,拜拜好一人分一塊,4、50年前一條10個(餅)才賣10塊啊!」用紅紙把餅捲成ㄧ條,因為一條的閩南語念成「一封」,就稱封仔餅。

火盛製餅舖的封仔餅有綠豆與花豆2種口味,平日雖然也接預訂的單,但到秋節前數量大到必須停下麵包製作。「我們真的很怕逢年過節。」大女兒鄭琇玲8年前因為不捨父母,決定回家幫忙,但心裡總有些抗拒,「過年要做麻荖、生仁糖、寸棗,神明生日要做麵龜,清明節還要做潤餅皮,放學書包還沒放下,爸爸就叫我們去幫忙。小時候要去哪裡都不可以,假日也不行出去,爸媽都沒有帶我們出去玩過。」
連過年都在趕工,孩子的情緒與壓力,陳素英也不是不曉得,「我小女兒每次同事揪團團購,只要是買麻荖,她都不要,因為做太多了。」但經濟壓力逼得他們得全年無休。過去也希望4個孩子不要像自己與丈夫鄭正宗一樣,一輩子與麵團奮鬥,鼓勵他們找「坐辦公室」的工作,但老店可說是丈夫與自己從零開始拚到現在的規模,要放手突然也覺得可惜了。

「現在店要交給阮柳嘉誠。」陳素英笑得燦爛,柳嘉誠是鄭琇玲的兒子,在外婆勸說下,決定接班,不只到餐飲學校上課準備考證照,未來還要到其他麵包店當學徒歷練,問他有什麼想要改變的,今年24歲的大男孩不假思索回答:「要放假,不能像阿公阿嬤一樣這麼累,對身體不好。」
生活平穩、後繼有人,陳素英現在輕鬆、豁達多了,「時代走到現在就要順應,店怎麼做他們決定,有人接就好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