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語】創業之神找璞玉 十年內要助十家台灣新創在美上市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陳五福是創業及創投家,他希望扮演教練,幫助台灣公司到美國上市,把台灣新創規模做大。
陳五福是創業及創投家,他希望扮演教練,幫助台灣公司到美國上市,把台灣新創規模做大。
一場疫情,讓不少台裔矽谷科技人返台或暫留,被譽為「矽谷創業之神」的陳五福也是其一;這是他自1974年出國後,回台停留最長的一次。
陳五福喜歡創業卻不熱衷經營,廣為傳頌的事蹟,是在15年內創立13家高科技公司,且在最好時機被科技龍頭買走或上市,還創下超過100億美元市值。他也是創投家,早期投資Google獲利3,000倍,科技人加上創業家背景,讓他能在最擅長的領域中找到璞玉。
常受邀演講,陳五福笑說自己都在分享過去,好像沒有未來。其實,在打造「台灣矽谷」這個發燒議題上,他沒缺席。不只給錢,還扮演教練角色,希望能幫台灣新創在那斯達克上市。

橡子園顧問董事長 陳五福

  • 出生:1950年(71歲)
  • 入行:創業15年、創投21年
  • 家庭:已婚,育4子1女
  • 學歷:佛羅里達大學電機碩士、加州柏克萊電腦科學博士班
  • 經歷:美中台三地創辦十多家通訊公司
  • 現職:台灣橡子園顧問董事長
  • 成功心法:做自己最有熱情的事
  • 創業戰績:創辦Cascade Communications市值高達百億美元、創辦北京威信市值超過200億美元、創辦友勁科技在台灣上市
  • 投資戰績:Shasta Networks(北電購併)、TransMedia(思科購併)、Navini (思科購併)獲利成績達上百倍
牛仔褲、polo衫,背著JanSport後背包,一頭灰髮的陳五福在毛毛細雨中從國發會一路步行到位在建國南路的公司,誰能想得到他就是那位20年前身價就不可言喻的創業之神。「創業之神?我看我是創業創到恍神吧。」陳五福幽自己一默,拉近窮人如記者與富人之間的距離。

助台新創 赴美上市

這間公司是陳五福的次子陳柏雨2018年與王浩威、李彥樞2位搭檔回台創立的「蜂行資本」,陳五福也常坐鎮於此,「我這邊有個矽谷天使投資,都是做早期創投。什麼叫早期?公司還沒有產品,只有一個idea的時候,你就去投它。」不只投資,還要幫它,「所以我喜歡說『投創』,付出的心力比創投多。」
陳五福(右2)2001年在OPTIX會上談科技與市場的走向。(陳五福提供)
陳五福2014年就在台灣成立橡子園顧問公司,也協助國發會的創業天使投資方案,他覺得台灣新創需要接介國際資本的能量,這就需要「投創」手把手的協助,「妳知道嗎?台灣快20年沒有公司在NASDAQ(那斯達克)上市。上一個是2000年的GIGA…」
去年,在這個辦公室,蜂行資本看了將近1千個來做簡報的新創團隊,玻璃門上用奇異筆寫下他們關注的領域,以大數據、AI、物聯網為主。「最底下這層是硬體相關,我們比較少投,中間這層是最難的技術…,投資也跟做學問一樣,基礎要打好、要層層堆疊。」陳五福是柏克萊電腦科學博士,他盡量用我們聽得懂的用語講解。
陳五福被譽為「矽谷創業之神」,卻毫無架子,幽默說自己是創業創到恍神。
目前蜂行資本投資了9家公司,陳五福最看好的是做資訊串聯的Caner,「我覺得它未來有機會在美國上市。」陳柏雨在旁邊補充,Caner剛來談的時候,說做快速架構網站,「我們本來興趣缺缺,後來是聽到有一項很厲害的技術—串聯資訊,這個技術現在在市場上非常夯,我們花了6個月時間引導他們改產品方向才決定投資。」
Flux創辦人之一柯軒恩(左),讀台大時曾休學,帶著研發產品闖蕩矽谷。如今已能自信滿滿在陳五福(右)面前,展示銷售成績不錯的3D雷射切割機。
陳五福一心想幫台灣新創,又熱情帶我們去看他投的另一間做3D雷射切割的公司Flux,「應用面很廣,產品8成5外銷,已經賣得很不錯了!」
陳五福說,1個基金最少要投資15到20個標的,「創業的失敗率很高,15到20個裡面可能只會成功一個!但是成功的這個,就能補足其他。」

創業頻仍 全為脫貧

陳五福是創業家也是創投家,他最被津津樂道的,是15年創了13家高科技公司,且幾乎都被高價併購或在美上市,讓他成功累積了財富。「我出國15年後,第一次回台灣時,有跟D-Link合作,D-Link創辦人高次軒是我同學,我們合創了友勁,現在還在上市。」
問他代表作是哪個?他說要看是從哪個角度來講,「我第3家創的公司產品都還沒做出來,短短6個月就被思科用2億多美元買走。但若以現在市值最高來看,應該是瀑布通訊,大概一百多億美元。」
陳五福的成功故事頗為傳奇,一切的起點就是希望脫貧。他出身北市南港貧困農家,家裡有11個小孩,他排行第10,是第5個男孩。「小時候很苦,從來買不起新的東西,所以一上國小拿到全新的課本,我覺得很珍貴啊,那是我唯一有的新東西。」那個初中還要聯考的年代,小學老師開補習班,陳五福繳不起補習費沒參加,還換來一頓藤條。他很會念書,總是第1名,但不是乖乖牌,從沒當過模範生,操行常被評丙等。
喜歡鼓勵年輕人的陳五福(右),笑說自己以前白天開會,晚上才開始寫程式;週日一大早6點送小孩去學鋼琴後,才擠出一點自己的時間。
「我第一次拿獎,是學校隔壁中研院給的,他們要親自審核成績最優秀的一名南港國小學生,頒發中央研究獎。妳知道那時候中研院長是誰嗎?是胡適。」陳五福回想起來笑得很開心,苦的事情彷彿都忘了。
渴望成功又不受框架限制的性格,也許造就了後來的陳五福。「那個年代功課好,家裡都希望去念醫,我就不要。其實我是不敢,連解剖青蛙我都不敢看。」他一路從建中、台大電機系畢業,退伍後拿到佛羅里達大學全額獎學金,出國深造前,還先去聲寶上3個月班,設計彩色電視機,賺到旅費。

不愛經營 登頂脫手

陳五福到美國本來打算念電磁波,後來發現念電磁波可能沒飯吃,改念電腦科學,他去柏克萊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班面試,卻因為英語不夠流利被刷下。「我當下決定先去上班,特別選了電腦維修人員練英文。」在工作中,他體會到只有離錢愈近,才愈能賺到錢,於是展開創業計畫。
陳五福(左)的次子陳柏雨(右),也曾創業後到美國上市,後來隨父親腳步轉作創投,陳五福會適時給予意見。
「我花了8年學創業。」他曾為了打好創業基礎,任職能通盤了解軟體系統的公司,又為了瞭解資料庫,進王安電腦,再從資料庫部門轉到通訊部,「下班後還去讀MBA夜校,學經營管理。」
講話幽默、總是帶著爽朗笑容的陳五福,看起來正能量破表,其實他第一次創業不算成功,經歷過一段低潮。「我第一次創業,找了6個親朋好友一起做,都是工程師出身,但是我們太高估自己的技術了。」陳五福創業之初找錢時,曾有美國投資家要投資200萬美元換一半股權,讓他們覺得原來公司價值那麼高,因而捨不得放棄一半的股權給只出錢的投資家,沒想到之後完全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方,「我們的產品雖然非常好,卻也賣不出去。那時候幾乎快發不出薪水,壓力非常大。」最後只好減價100萬美元,讓另家投資公司拿走一半股票。這個經驗也讓他了解創業除了核心技術,最重要的還是市場。
陳五福笑說,不過很快他就變成「老油條」,從東岸到矽谷再到德州,每次創業都是攜家帶眷征戰,還曾同時擔任5家科技公司的執行長。陳五福喜歡創業,但不喜歡經營,所以幾家公司後來總在最好的時機,賣給如朗訊、思科那樣的科技龍頭。「公司雖然是我創的,但它是獨立個體,不是我的。讓合適的人經營,才是對股東、員工、公司最好的發展。」他說很多台灣人的想法是:你創了那麼多公司,為什麼賣掉?是不是做不下去?「其實在美國這是很正常的,大部分的公司都被併購,因為你自己要走到上市,時間會花很長。」

股市崩盤 轉行創投

2000年網路泡沫化,華爾街股市崩盤,是陳五福人生的另個轉折。「那時候創的公司眼看要上市,瞬間就沒了…」覺得自己創業也創得差不多,他決定轉做創投,也是算創業的另個延伸,「因為可以一次幫很多人創業。」他眼光精準,早期投資Google獲利3千倍。「只有在自己最專精的領域,才能發掘璞玉。」2001年,陳五福被美國光纖界500位總裁提名「終生成就獎」,「我上台領獎的時候說,可不可以改成『半生成就獎』,因為我覺得我事業才做一半…」想起往事,他又哈哈大笑。
陳五福只在自己最專精的領域尋找投資標的,早期投資Google獲利3,000倍。(翻攝Google Maps)
因為疫情,陳五福在台灣已住了1年多,「這是最久的一次。」今年71歲的他依舊行程滿檔,出入沒有司機,平均日行1萬3,000步,「這是我思考的方法。」他說希望在10年內,幫10個台灣公司在美國上市。採訪結束,背著後背包的他,又健步往捷運站走去。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