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名媛教育 孫怡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孫怡是新生代藏家,家裡也像藝廊。喜歡明朗、幽默又帶有一些浪漫的她,主牆掛著Bochner的作品,地上則是Daniel Arsham以火山岩雕塑的Crystal Toy。
孫怡是新生代藏家,家裡也像藝廊。喜歡明朗、幽默又帶有一些浪漫的她,主牆掛著Bochner的作品,地上則是Daniel Arsham以火山岩雕塑的Crystal Toy。
她出身豪門,卻不能理所當然揮霍;她是名媛,但沒有惹人憐愛的長髮大眼;她是時尚圈寵兒,卻不崇尚名牌;她頂著寸頭喜歡女生,但若不是過渡期麻煩,她也想留回長髮。
從「孫芸芸的堂妹」到全世界女孩嚮往的時尚雜誌總編輯,孫怡的成長,不僅是一個非典型名媛活出自己、與家族和解的故事,也是關於21世紀名媛除了打扮好看,還要懂得真誠、擁抱多元價值、經營自己的一則啟示。
孫怡一直記得,小時候奶奶帶著她和2個堂姊,在電梯遇到叔叔阿姨,明明她們穿同樣的蓬蓬裙、紮同樣的辮子,對方總先稱讚:「您2個孫女好漂亮啊。」才注意到她:「另一個也是好、可、愛呢。」

孫怡小檔案

  • 出生:1979年7月1日(42歲)
  • 學歷:南加大企業管理學士、加州藝術學院平面設計碩士
  • 家族:祖父孫法民(中國電纜之父、太平洋集團核心人物),父親孫道亨(太平洋電線電纜總經理)、母親林如貞(龍華科技大學副校長)、堂姊孫芸芸(微風集團董娘)、大伯孫道存(前太平洋電線電纜、台灣大哥大董事長)
  • 現職:《Vogue》台灣全媒體總編輯

時尚總編 活在雜誌裡

比起孫怡,朋友、同事更常叫她Leslie。美式作風、講話直率的她笑說,以前沒有偶包,只有香奈兒包,現在多了公司包。
不到12歲,她已察覺自己「不一樣」,且習於聆悉家族餐桌上的人際政治。以至於30年後,她空降《Vogue》台灣總編輯,聽到流言蜚語:「千金大小姐,看她可以撐多久?」「這輩子都沒工作過,怎麼扛這位置?」「她應該不知道錢與人性,從來沒爭取過什麼吧?」內心總有一個聲音:「You have no idea how I grew up.」
終於可以把這句話說出口時,孫怡已打了1年半的仗。掌管全球最大時尚雜誌《Vogue》國際中文版,她既是雜誌1996年落地台灣以來第一次換手的總編輯,也是台灣時尚KOL跨界傳統媒體的先例;外媒揭露,在康泰納仕集團全球整併下,孫怡將負責《Vogue》亞太區內容,包括日本、印度,直接匯報時尚女魔頭安娜.溫圖(Anna Wintour)。
剛上任時,巴黎時裝週的雞尾酒會上,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的原型安娜.溫圖(左)主動找孫怡(右)聊天留影。(孫怡提供)
「請,我沒有什麼不能問的。」下午3點,陽光打在清水模地板、白牆與長木桌上,孫怡位於台北市東區的頂層公寓,彷彿渾然天成的攝影棚,具生活感,擺放旅行的物件與回憶,幾件當代雕塑與畫作…隨便拍,都是設計雜誌一景。她坐在大師Eames訂製色的躺椅,也像活在雜誌裡—來自西好萊塢RTH的棉質白襯衫,隨意捲起袖子,紮進CELINE修長不敗的高腰窄管丹寧褲,知性中帶點不羈,以法式嬉皮風情聞名的Isabel Marant編織皮帶若隱若現,更是畫龍點睛。
第一次訪問,本來要從小時候談起。但提到《Vogue》,太多改版的陣痛與抱負,她中英文夾雜、抑揚頓挫,幾次眼神凌厲,如她在紐約的老闆。拍照空檔,她又像個一定會被公關頻頻打斷、常不小心說太多的主管:一下自招感情穩定,現在廚房很少用,把妹四寶都收進櫃子(方便邀請女生來玩的鬆餅機、冰淇淋機、思慕昔果汁機等);一會兒埋怨太忙沒時間穿搭,她只想要10套同款的制服;還不諱言從約訪到採訪這天,她做了「一些」努力,才顯苗條,說完自己哈哈大笑,完全不像其他網紅名媛,被誇讚身材總冤喊自己吃超多。

出身豪門 嘗特權滋味

孫怡(左)與堂姊孫芸芸(右)相差1歲,從小感情好。接受電訪時,孫芸芸對孫怡滿是讚美與支持,只抱怨現在見她不容易,尤其月底截稿時。(孫怡提供)
一直這麼善於自嘲嗎?收起笑容,她褪下拍攝用的風衣:「沒有,我小時候非常內向,不是那麼有自信。」
今年42歲的孫怡,祖父是有「中國電纜之父」稱號的孫法民。想像美劇《朝代》(Dynasty)的豪門世家,孫家在2003年太平洋電線電纜虧空以前,也盛極半世紀。
孫怡8歲時,第一間太平洋SOGO百貨在北市忠孝東路開幕。「我們每週末去,爺爺非常高大,一邊牽我,一邊牽我弟弟,一進百貨,大家畢恭畢敬,真的是到有求必應。那時候不知道『特權』2個字的意思,但確實感受到特權是什麼。」孫怡印象深刻,在美國學校階級隱隱分為家族、中小企業、白手起家、檯面上與檯面下;一手百貨VIP卡,大家都想跟她做朋友。
孫怡母親林如貞回憶,最輝煌的時候,家中的飯桌,前總統李登輝、五大院長、林洋港、宋楚瑜全來過,過年睜開眼就是不停拜年。孫怡在美國出生,不到1歲即由爺爺奶奶帶回台灣,自小備受寵愛,愛漂亮,也很有主見,「姊姊(孫瑩瑩、孫芸芸)有什麼,她也要…國中以前,我們每2、3個月去國外一趟,我不是很愛逛街的人,每次去香港,都是我抱著弟弟等她,不是她等我喔。她會先做好功課,在百貨試穿過每一件,再帶一件回家。」

世界翻轉 尋得真自我

自家社群風格名人頒獎典禮結束後,孫怡露出開心的屁孩樣。
然而,不是出身豪門、家裡開百貨公司,人生就無憂無慮。「我長大的80年代,要像洋娃娃,眼睛大、皮膚白,我完全不符合。」諸如前文電梯裡的差別對待,孫怡信手捻來好幾個:見面就問她何時要去割雙眼皮的叔叔阿姨、跟她做朋友其實是想認識堂姊的男同學…。後來她開始逛街、看時尚雜誌、學港星打扮,稍微讓她找到信心的是林憶蓮,「她在台灣出第一張專輯《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不是很紅嗎?丹鳳眼她可以紅,表示我也還OK嘛。」
對外表的不確定,在她到美國念大學後煙消雲散。「那時自信完全被build(建立)起來,第一,我發現在西方國家,自己想靠臉吃飯也不是不行,我這眼睛吃香的咧。」孫怡用正統ABC的聲調,重演她在路上如何被搭訕,「加上找到自己的穿衣風格、生活模式與對平面設計的興趣。」
孫怡13歲長髮的模樣。第1次剪短是因為王菲,第2次剪短是29歲失戀,一直到今天。(孫怡提供)
大學畢業,孫怡考上全美排名前3的加州藝術學院。她跟洛杉磯一位幾乎搜羅她最愛設計品牌的店主成為好朋友,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脫離原有社交框架,她不用懷疑對方是否因家世背景與她交往,也不再用別人定義的美質疑自己。「從小到大,我的美學的養成都是東西要set好、妝要化好,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世界上任何事都可以是美的,重點是有沒有靈魂。我的世界整個翻轉。」
更重要的翻轉是性別認同。側訪林如貞與孫芸芸,她們對孫怡帥氣的外國前男友都念念不忘,但她一直感覺不對,直到第一次去女同志酒吧:「哇塞,以前是在水外面的魚,到這就游起來,怎麼這麼好玩!」家裡反應呢?「我弟那時單身,他聽到說:太好了,以後一起去把妹囉?」媽媽表面沒說什麼,但不再過問她感情。父母真正的理解,是她跟第一任女友分手,獨自在海外打電話回家爆哭後。孫怡跟化妝師要了紙巾,深吸一口氣,那時父親孫道亨在電話裡跟她說的話,無論重複說了幾次,她仍會痛哭。「他說:媽媽有跟我講,爸爸知道妳很難過,爸爸知道愛的感覺都是一樣的。我可以理解妳現在的感受,要懂得捨得啊,不管怎樣,爸爸都一樣愛妳。」

大刀改革 躍國際舞台

孫怡(右3)全家福:有「中國電纜之父」稱號的祖父孫法民(左2)、母親林如貞(左3)、父親孫道亨(右2)、奶奶孫陳淑娟(右1,華新麗華焦廷標表姊)。(孫怡提供)
「確認這件事之後,我的個性有了非常大的轉變,好像天下無敵,完整了。我20幾歲有些自信,但還是處於被動、害羞。28歲以後,我整個超級外向,很social,沒有在避諱。以前會想:這樣講對嗎?這樣講好嗎?現在世上好像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想認識就認識,Buy her a drink(請女孩子喝杯飲料)。想說什麼就講啊,冒犯的話,解釋就好了。」
回到台灣後,孫怡脫胎換骨,縱橫名媛、夜店、時尚與藝術圈。她在《Vogue》想做的,也是翻轉自信的工程。「以前(時尚雜誌)會說白富美、要瘦什麼的,現在Z世代很包容、多元,他們不想被定義。如果《Vogue》今天用說教的口氣說怎樣買才美,他們會說:『妳這歐巴桑,給我閉嘴。』」
比起名媛教育,孫怡認為她在《Vogue》做的是「時尚人士」的再定義。理想的時尚人士,除了會穿衣打扮,還要懂藝文、全球議題與生活美感,以及對自己身心靈的照顧。
改版第一期,她就拿掉長期以女明星為主的封面與滿頁飛的標題,回歸時尚本身。她找活躍國際的台灣超模到街頭拍封面,請變裝皇后在雜誌的美妝單元示範,讓大尺碼模特兒拍最新單品—最新一期《Vogue》封面是勇闖國際的台灣跨性別模特兒。她跟年輕攝影師合作,用全CGI(電腦繪圖)說Z世代數位原住民的故事,各國轉發;她找台北藝術展得主楊登棋、影后陸弈靜,以劇場說故事的方式談永續,被康泰納仕全球CEO收藏。過去總認為時尚雜誌中文版帶來國際視野,但孫怡想的是:「利用這個龐大的全球品牌,讓世界看到台灣。」
時尚評論作家個人意見直言,新官上任讓他對過去10年「連洗頭也不會看」的雜誌重新提起興趣。儘管雜誌的文字、社群的語言仍不時讓他困惑,「但在藝術展覽活動看到孫怡,不是在看畫,就是在跟藝廊的人聊天,不像其他名媛網紅只是自拍,她在藝術方面的判斷,將雜誌的視覺拉到國際水準。」至於孫怡本人,向來不吝美言與毒舌的個人意見,想不到其他類比:「或許這也說明她是多獨特的存在。」
孫怡自己最喜歡的人設是「屁孩」。在洛杉磯自由15年,回到台灣,她面對的是以微風幫為首的新上流社會「名媛圈」。起初,她也不太知道怎麼跟大家聊天:「一起吃飯,不能講太有深度的東西,太淺我也不想聊,譬如說在哪裡做指甲,我根本沒留指甲。」她高八度演繹女孩間那些互誇、互讚:「妳身材好好,沒有啦妳才是。」一副生無可戀。

屁孩哲學 真誠不假掰

但一起去夜店玩,另當別論。「屁孩」漸漸成為她重回台灣名流社交圈界定自己的方式─真誠直率、不假掰─也是她的生存之道:「我覺得:老娘他媽就是帥,我跟你們不一樣,你們一定都覺得我很特別…每次出去,其實是讓我展現自我。」
孫怡記得,孫芸芸每次PO照片標註她,IG追蹤者都多幾百人,成為時尚KOL,她開始審視自己:「回到我在LA最重要一堂課,我不喜歡虛假的東西,要在不經意跟真誠之間找到我的定位。」2018年她世界飛,經營自己在藝術圈的見識與聲量,每則發文帶屁孩的Hashtag則是她給自己的提醒。
現在「屁孩」則是她肩負重任、保有自己的態度。若有人質疑:「當總編輯需要進辦公室嗎?」好像她只是掛名,她可以輕鬆回答:「不用耶,我就是冥想、冥想,事情就會發生。」她瞇眼大笑:「這是我的屁孩part,我必須把世間人事物變好玩。當你沒有幽默感,就會變得憤世嫉俗。」
從孫怡開選物店就跟著她的助理楊穎,像是《穿著Prada的惡魔》裡的安.海瑟薇,26歲已看淡時尚產業的一切,在她眼中,孫怡跟其他時尚圈的人比起來確實「接地氣」,「她不會高高在上,不一定要背名牌包,她不用去哪都光鮮亮麗,也不會說哪種餐廳不吃,更不用人家拉行李,她可以自己做的事,就會自己做,這有一部分來自她媽媽,我很喜歡她媽媽,讓她跟其他名媛很不一樣。」

效法母親 從小學珍惜

孫怡(左)與媽媽(右)無話不談,感情也是,但她出櫃後,媽媽不再過問。孫怡抗議,她才解釋不是不關心,只是不知道要問什麼,因為她太不了解這個世界。(孫怡提供)
跟孫怡的母親林如貞約在百貨裡的咖啡店,只見她一襲亮綠針織衫搭金色長裙,69歲仍是一眼就看到的美女。父親早逝,林如貞從小看母親辛苦,曾嚮往當職業婦女,沒想到大學畢業就嫁到孫家,富裕歸富裕,出門有司機,但月初到了,還是要開口跟婆婆討家用,豪門善變的婚姻也讓她不安。年過30,她決定攻讀博士,在龍華一路升到教授,擔任副校長,一手推動學校工專轉科大,家族終於對她另眼相待。林如貞對孫怡的教育也是,希望她獨立,「我真的很害怕孩子迷失,12歲就刷卡,要是哪天沒有了呢?可能我想太多,但從有到沒有,是很痛苦的。」
從小看媽媽與奶奶、家族不同的價值觀拉扯與權力關係,孫怡內心會生氣:「她們不會給我壓力,只是我就算坐在餐桌上吃飯,也會聽到一些話,大人可能覺得小孩聽不懂,我不問,心裡都在釐清那些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必須用自己的方式去釐清:就是一碼歸一碼,她們的關係是她們的關係,我跟她們個別的關係是我跟她們個別的關係。…好處是,長大進社會,才發現原來我這麼會察言觀色、應對技巧,其實是原生家庭給我的。」
問媽媽帶給她的影響,孫怡停頓幾許,字斟句酌說起小時候的事:「國中跟堂姊shopping(逛街),接觸到一些名牌,她們買,我也要,我問媽媽,她說我不可以,我說,我們都姓孫,為什麼我不可以?」那些年的委屈、不平,像是解凍的奶油,層層化開,孫怡試圖放慢說話速度、冷靜分析,結果一再哽咽,數度破音。
親身經歷家族沒落的種種落差,孫怡才體會,原來小時候以為被否定的話語,並不是媽媽想讓她失望,或讓她覺得她不能得到這些東西、故意貶低她的自尊心,「只是,她要我們明白,得到這些東西,不是那麼容易,開個口就有…所以她always(總是)在提醒我,要珍惜;媽媽那樣,也成為我努力證明我可以的動力。」
說著說著,眼睛哭腫了,孫怡發出小孩一樣的聲音,向化妝師求救:「不好意思,你等下幫我補妝喔。」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