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漆器發展的濫觴,可追溯到日治時期,光山行第一代賴高山,即賴信佑的爺爺,就讀日人辦理的台中工藝專修學校時,跟著日本老師學漆藝。
【漆上奧運殿堂番外篇】他被嫌漆有毒超傻眼 多數人漆器、油漆分不清 光山行專訪

今年東京奧運開幕式上,中華台北隊身著一套充滿台灣元素的深藍制服入場,服飾上的漆釦為75年老字號光山行製作,那一刻,老店招牌總算再度閃亮。第三代賴信佑很欣慰,不少台灣人因此注意到漆器,不管生意是否因此變好,他希望大家至少可以分清,漆器與油漆,真的完全不同。

賴高山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與其他幾位同學被校長推薦到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深造漆畫與油畫,賴信佑回憶,「阿祖賣了棟房子讓他留學,所以他很認真,老師是皇室御用的漆器師河面冬山。」

師承日本的賴高山回台後,1946年創立光山行,初期接日本的漆器代工訂單,例如果盒、擺飾,也跳脫日本風格,創作具台灣特色的蓬萊塗,即結合雕刻、鑲嵌或彩繪,以原住民、台灣水果為主題的漆器,為本土漆藝開山祖之一。

也因漆器主要外銷,台灣人對漆藝不甚了解。其實漆器是以天然生漆(漆樹汁液)為保護膜或黏著劑,塗裝於器物胎體表面的工藝品,因色澤光亮,古時為貴族愛用。但1990年代後,漆器抵擋不住塑膠與陶瓷等便宜的替代品興起,賴高山也收掉光山行。漆器的發展沒落了,台灣人對漆器更是一知半解,賴信佑回想起顧客的誤解,啼笑皆非。

他回憶,「有次我去市集,有個媽媽帶小孩逛,說我們漆筷很漂亮,問我們怎麼做,我回這是木頭,表面上了很多層漆,她突然臉色大變,跟小孩說『這漆有毒我們趕快走』,我傻在那邊,很錯愕。」


賴信佑感到無奈地說:「以前我們會檢討消費者,後來想想是大環境的問題,像很多人分不清陶和瓷,也分不清竹和木,問題出在教育體系,需要重新盤點,小朋友究竟在學什麼?為什麼我們讀書的時候要念西洋美術史,對於台灣工藝卻不了解。」


奧運開跑後,許多人致電詢問,是否可以購買中華隊制服上的漆釦,但釦子概念為設計師周裕穎發想,上有中華奧會會徽,礙於版權無法販售。其實賴信佑也不想販賣,「我還是覺得把光環留在選手身上,因為這些選手好不容易拚到奧運資格,如果這個東西一般人都買得到,對選手來說,就失去象徵意義。」深感欣慰的他只衷心期盼,台灣人能藉此看見並了解台灣漆器,如果真的想購買,「我們還是有不同的產品,只是紀念價值不一樣。」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