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公布的就業報告,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53.1萬人,優於市場預期,而失業率也從上個月的4.8%進一步下降至4.6%。
【達觀股市】聯準會啟動縮減購債 持股汰弱留強

我在8月的專欄中寫道,聯準會可能會在第四季正式宣布縮減購債規模。而在上週,聯準會做出了正式決議,將會在接下來2個月分別縮減15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到明年1月,則要視12月的會議內容做決定,可能加速、放緩或是維持目前的縮減速度。
整體來看,美國就業數據仍走在穩定復甦的道路上,聯準會也因此開始調整貨幣政策。這會如何影響未來的資本市場走向呢?我認為,資本市場的分化將會更為明顯,從去年疫情爆發後的萬物上漲行情可能開始出現改變,實際上,這樣的改變已經一段時間了。
檢視持股 因應分化走勢
從宏觀角度來看,聯準會開始緊縮之後將會影響國際資金流向,例如,美元指數在上週已經創下了近一年來新高。若以2013年的經驗來看,聯準會在12月宣布自2014年開始縮減購債規模後,新台幣對美元即一路貶值。從2013年12月的29.81元貶值到2016年2月的33.55元。同樣的走勢也出現在美元指數,由2013年底開始走升,一直到2016年底才見到高點並開始回落。
全球股市在2013年表現普遍都不錯,但到了2014年縮減購債規模這一年,僅美國股市能夠維持2位數以上的報酬率,整體新興市場則是已經轉為負報酬,只有國際收支狀況較好的台灣、中國維持正報酬。我認為接下來可能也會出現同樣的變化。
而在產業部分,近期費城半導體指數出現了相當強勁的漲幅。但實際上,這是由少數占權值的公司,如高通與輝達所帶動;其他像記憶體公司美光,表現就不如預期。這是因為高通與輝達的產品更為多元化,也跟上了未來能夠高速成長的相關領域所致。
也因此,投資人在聯準會正式縮減購債規模之後,必須重新檢視目前的持股是否具備長期成長動能,以因應接下來可能的分化走勢。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