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買低本益比股票 不等於撿到便宜貨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受疫情影響的產業如貨櫃航運,高獲利並非常態,運用本益比衡量會有盲點。(翻攝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受疫情影響的產業如貨櫃航運,高獲利並非常態,運用本益比衡量會有盲點。(翻攝台北港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個股投資者都對本益比、股價淨值比及殖利率耳熟能詳,本益比及股價淨值比愈低愈好,而殖利率則是愈高愈好。只要是公認的績優股,這些條件通常符合,但若只是將全部上市櫃股票以本益比排名,會發現本益比最低的股票,並非值得長期持有者。
本益比公式是股價除上每股盈餘(EPS),亦即股價跟EPS的比值,或者也能看成回本年數,本益比愈低意味股價愈便宜。道理很簡單,EPS是每年可以賺到的金額,而股價則是投資者拿出的資金,股價除上EPS的倍數,可以解釋成還本年數。例如台泥股價48.6元,最近四季EPS是3.41元,本益比為14.25。
然而,本益比公式所代表的意義,是假設每一年營運都可以獲得3.41元的盈餘,如果只有今年會有這樣的盈餘,而未來每一年盈餘跟今年很不一樣,這樣的本益比數字意義不大。以恆大來說,11月15日當天殖利率30.53%排名最高,且本益比只有4.08。單從這樣的數字來看,沒有比這更漂亮的股票了。

需求疲軟 股價回落 

但恆大屬防疫題材股,2014至2019年平均每年EPS只有0.73元,到了2020年直接跳到23.16元,股價也是跟著水漲船高,疫情爆發前股價維持在20元以下,疫情期間最高到216元,本益比9.3倍看似合理,但其實錯用了。
9.3倍本益比要成立,未來必須每年的EPS都維持23.16元才行,否則公式就不適用。恆大的每月營收在疫情期間暴漲,從每月約8千萬元快速上漲至4.7億元上下。然而在醫用不織布需求疲軟後,營收及獲利又恢復像過去般,最近10月營收比疫情前還少,股價也回到40元上下。
不只是恆大這樣,只要受疫情影響的產業都很類似,例如長榮疫情前每月營收落在160億左右,到了今年10月分來到527億元,毛利率更是離譜,從疫情前7.6%一路上揚至53.7%,獲利也創新高,股價曾來到233元。只是這不是海運正常現象,所以如今股價回落。
本益比的意義是還本年數,適用於長期持有的投資者,所謂的績優股就是可以每年獲利穩定,若能夠穩定成長那就更好了。除了疫情之外,有很多突發事件,都會造成股市上漲或下跌,只要是非常態性的,看到低本益比就以為撿到便宜貨,小心後悔莫及。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