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通膨的部分可能是2021年一整年,最為重要的經濟變數了。當通膨在第一季開始上升後,短時間快速攀升的公債殖利率衝擊了投資人信心,尤其是那些尚未有明顯獲利的中小型成長股。
【達觀股市】2022迎來緊縮 留意類股輪動

我在2020年底的最後一篇專欄中曾提到,2021年可能的變數有幾個,包括資金、通膨及美國債務上限。
2021年的通膨,並未如聯準會所說只是「暫時」的,反而是持續地擴散、攀升。這段通膨週期的最大受益者是鋼鐵、水泥、面板、DRAM、航運及金融等,這類順週期相關族群。
加速縮減購債 助降通膨
時間來到了2021年底,各國通貨膨脹數據持續創下新高,就連疫情控制相對良好的台灣,近期物價指數年增率也創下了近9年來的新高水準。
聯準會在這個時候決定要透過加速縮減購債規模來抑制通膨,有可能扭轉過去一整年來的通膨氛圍嗎?我認為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首先,近期有許多消費性電子與汽車品牌紛紛提到,供應鏈問題可能在2022年下半年出現緩解,而貨櫃航運價格也未再創新高,這些都說明了供應鏈問題,可能不再會是推升商品價格的主因。
而2021下半年快速攀升的石油與天然氣價格,推升了汽油與電價,讓美國與歐洲的物價進一步向上。反聖嬰現象可能會讓北半球的冬天更為寒冷,並進一步增加對於能源的需求,但這些問題也可能在2022年第一季後,因為天氣回暖而逐漸緩解。
最後,則是聯準會的加速縮減購債。之前提到,聯準會這次的緊縮速度與幅度遠超過次貸風暴之後的貨幣緊縮週期。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無法用過去逐步升息的經驗,來衡量本次加速緊縮對於消費與經濟的衝擊。而這可能會是讓通膨逐漸降溫的因素之一。
也因此,當上述各種讓通膨降溫的可能因素匯集之後,通膨壓力在2022下半年逐漸緩解是有可能的。而到那個時候,在今年表現較好與表現較差的族群,可能又得再次輪轉;對於投資人來說,應要特別留意這樣的類股輪動現象。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