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加速縮減資產負債表,等於是把行之多年的量化寬鬆政策直接轉為量化緊縮,更白話一點就是收回市場流動性,若是如此,各種透支了未來成長性的高風險資產,勢必首當其衝。
【基金講堂】市場最大買家消失 第二季回檔壓力大

通膨升溫,聯準會加速貨幣正常化腳步,但聯準會鷹派的力度出乎預估。聯準會12月的會議紀要顯示,為解決高通膨威脅,將採取加速縮減購債規模、提前升息與加速縮減資產負債表時程3大方向。
回顧歷史,聯準會上一次縮減購債、退出量化寬鬆是由2014年1月開始,到10月完成,花了10個月,之後到2015年12月才正式升息,中間又隔了14個月,然後在2017年10月開始縮表。
透支型科技股 將成受災戶
但是這次縮減購債規模是從去年12月開始,預計今年3月止,中間只花了4個月就退出量化寬鬆。然後一向鴿派的聖路易聯準銀行總裁James Bullard還建議聯準會在3月啟動升息,等於無縫接軌退出量化寬鬆,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對市場而言實在過於激烈。畢竟目前的資產負債表超過8兆美元,更需要時間來消化。
過往的經驗會告訴投資人,在升息初期有利股市,還有好幾年的榮景,以上一次的經驗來看,聯準會由2014年開始退出量化寬鬆,依舊維持了資產負債表將近3年,的確有利股市發展。目前投資市場並沒有意識到聯準會這次的收緊速度快得超乎想像,而且這麼快就將縮表擺上檯面。
縮表代表的意義不同於縮減購債或升息這麼簡單,其代表聯準會不但不會再投入資金,各類產品到期後也會回收資金不再進場,甚至採取出售資產的方式來收回流動性。市場最大的買家消失,而這個買家變成賣家,他還有上兆美元的籌碼可以出售,你說可不可怕。
單純取2018年的數據來看,MSCI世界指數下跌了10.44%,那斯達克指數甚至出現過去10年唯一的下跌年,其他市場也紛紛下修。
如今規模更大、緩衝期更短、縮表速度也更迅速的量化緊縮準備襲來,如果真如上述時程發展,全球股市在第二季回檔的壓力將以兩位數的百分比來發展,投資人更應謹慎因應,特別是科技股,雖然我非常喜歡許多新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但在尚未實現獲利與股價相符時,許多已經透支未來的科技新貴,往往也是緊縮時期最早受衝擊的企業。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