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撞球國手棄桿賣炸物 名人網紅都愛吃 阿源炸粿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阿源炸粿創立至今已100年,現在由第二代林玉霞(中)與兒子許峰銓(右)、孫子許凱綸(左)一起經營。
阿源炸粿創立至今已100年,現在由第二代林玉霞(中)與兒子許峰銓(右)、孫子許凱綸(左)一起經營。
大胃王YouTuber千千、名廚詹姆士都多次上門的阿源炸粿,每逢假日必定大排長龍,靠著新鮮、俗擱大碗的炸物吸粉無數,生意好到老闆過年不敢開門。
在彰化二林的市場開業百年,阿源炸粿現在由第二、三、四代一起經營。第四代許凱綸曾是世界排名16名的撞球選手,捨不得奶奶與父母親辛苦工作,決定回鄉接手。現在廚房就是他的戰場,穩穩料理好每個炸物,就是他要追尋的那顆9號球。
菜多的菜蚵炸與菜少的清蚵炸,使用來自王功漁港的珍珠蚵與韭菜搭配,內餡鮮甜無腥味,很受歡迎。(菜蚵炸40元/份,清蚵炸50元/份)
透早10點的二林第一公有市場,排成三路的攤商在明亮的戶外奮力叫賣,相較之下,鐵皮搭建出來的室內舊攤位顯得有些人潮稀落。阿源炸粿前倒是很熱鬧,滿滿等待的客人,還有不時把老攤當「得來速」,騎機車臨停點餐的熟客。

各司其職 三代同心

沒有顯著招牌,但貼滿與藝人、名人如曾寶儀、千千、詹姆士等合照的大塊珍珠板就是最佳路標。
「滋—」低分貝的油炸聲持續穩定輸出,隨聲高調四散的是麵衣遇上油,被逼出的炸物香氣。「擱來二個菜蚵炸、花枝、菜條!」老店第四代,曾是世界排名16名的前職業撞球選手許凱綸,複述一次訂單後,接過盛盤的粿炸走向點餐的客人。
「現在都沒去比賽喔?沒去跟他們打?」聽到客人的問題,許凱綸笑著搖搖頭:「都沒在練,穩輸的,打不贏就不去了啦!」受疫情影響,他2年前結束在中國經營的小撞球館回到台灣,也不再出國比賽。
送完餐,繼續下張訂單,翻出可裝20個炸物的打菜盒,許凱綸透露:「客人買的量大,以前都用新鞋盒裝,我回來後堅持要改成這個,比較衛生。但一個5元,我爸媽超不爽,覺得浪費錢。」
許峰銓(左)20年前看父母年紀大了,決定回家接手老店,媽媽林玉霞(右)現已84歲,還在店內幫忙。
此時他的父親許峰銓正坐在裝著油的大鍋前,左手握著家傳長柄鐵杓,右手拿著小湯匙,在杓裡抹上厚薄均勻的特製米漿,放入珍珠蚵與韭菜,再敷上一層米漿,迅速送入鍋中,這動作每日要重覆好幾百次。
兒子沒回家前,62歲的許峰銓一坐就是一整天,別說吃飯,連上廁所都沒時間。「客人還以為我腳不方便,都沒看過我站起來。」站在他身旁、不停翻動鍋裡炸物的是許峰銓的母親林玉霞,20歲嫁入許家後就站在這個位置,一晃眼已64年。一家三代人,各自做各自的工作,卻又環環相扣。
「做這個很辛苦。小時候更苦,磨米做粿要用石磨;蒸、炸則用木材燒,火很難控制,後來有瓦斯覺得很幸福,更後來還有切菜機,一個多鐘頭的工作變成十幾分鐘,以前都切到流眼淚。」雖然有器具幫忙,省時省力,但最基本的組合食材、烹調料理,還是只能靠人的技巧與經驗。
林玉霞(左)嫁給外號阿源的許應傑(右),開始幫忙炸粿生意。(許凱綸提供)

百年歷史 傳承好味

在市場裡做生意多久了?許家人都說不出創始的確切時間點,「大概是在1920年代吧!我阿公日本時代就在做了,他生十個孩子,我阿伯是學校校長,我爸排行老二,就接下攤位,阿源是他的外號。」算算已有百年歷史,店名為炸粿,以為主角該是包著滷肉的鹹粿,許峰銓搖搖頭,「炸粿應該說是炸物的統稱。我們有粿炸、蚵肉炸、地瓜、韭菜…很多東西。」
做傳統的東西,最怕口味走鐘,「最重要的是這個漿,在來米跟黃豆下去磨,混合的比例很重要,從阿公到現在都沒改過。」許峰銓說。混得差,涼了不是過軟就是太硬,混得好,即便從彰化帶回台北,都還能保持酥脆,「這裡接近王功、芳苑,海鮮都很新鮮。很多客人專程開車下來買欸!」
從漁港直送的花枝,裹上特製米漿油炸,鎖住海鮮甜味,咬起來也很軟Q。(時價/份)
小攤位歷久不衰,能做到眾人特意前來朝聖,許峰銓有些得意。30多歲時,他卸下阿里山導覽員的工作,回家與父母一起打拚。「以前工作很輕鬆,穿皮鞋、西裝,拿著旗子、帶個麥克風就開始講解。」但月薪2萬多元,錢少、離家遠,結婚生子、加上父母親年歲漸長,讓他開始思考轉換跑道。
「每個人都要當醫生,誰要擔屎?一種人一種命,如果書讀很好,當老師、醫師,幹嘛回家接?出去什麼都輸,就回來做這個啊!嘸步啊!」聊著當年回家的心情,詼諧自嘲中聽出他的認命與認分。從小幫父母做生意,接手完全不是問題,「跟現在我和兒子一樣啊!爸爸早上炸,下午換手。還好我回家了,半年後我爸爸就走了,肺癌。」
阿源炸粿的韭菜條水分、甜度完整保持,不糊爛。(25元/份)
父親離世,老店一樣要運轉,否則全家都得喝西北風。接下長杓,坐上當家的專屬位置,日子不輕鬆但安穩,隨著網路盛行,愈來愈多人發現這家位在彰化鄉間的老店,每逢年節與連假,人多到他們都害怕,得不間斷地連環炸,「雖然苦,但只要願意做就能賺到錢。」許峰銓就靠這古早味拉拔一雙兒女長大,養出撞球國手兒子。
「凱綸13歲就開始打撞球了。我很寵小孩,他想做什麼我都支持,不行了,就回家。」中午12點,交班時間到,許峰銓脫下沾上大量粉漿的圍裙,看著許凱綸熟練坐上自己剛離座的位置,露出淡淡的笑容。
韭菜條料理前得先折綑成一小把,入鍋才不會散掉。

撞球名將 征戰國際

「還好有肺炎,兒子才會回來。」當店家都在哀號因疫情快撐不下去,許峰銓有些逆風。過去幾次呼喚許凱綸回家,始終沒有得到正面回覆,「覺得他生活不穩定啊!但他就覺得還可以。」思考了一下,許峰銓繼續開口:「他的生活很精彩、很多彩多姿,所以不願意放棄那一塊吧!不用像我一樣,每天看著一鍋油,烏煙瘴氣。」
但許凱綸其實心裡有底,百年老店不能斷在自己手裡,終究得回家接班。
許凱綸2011年曾在世界9號球中國公開賽奪下亞軍。(東方IC)
今年34歲的許凱綸,國中接觸到撞球,沒人教,無師自通,被譽為天才型選手。原本學業成績優異,因為沉迷打球,考試分數直線下滑,驚動父母,「我媽跑去球場,搧了我一巴掌。」這巴掌沒搧掉他的熱情,反而讓他確認自己的方向。考上溪湖高中後,他離家到員林租屋,「那裡比較多球館,高手也比較多,就常會在那邊練。」17歲入選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國手,第一次出國比賽就獲得季軍;2011年世界九號球中國公開賽爆冷奪下亞軍,一戰成名。
之後十多年他都在外征戰,獎金少,請不起教練,多是隻身一人,「比賽大概都自己跟自己在對話,但我心態不好,如果一球沒打好,信心就崩了。」戰績起起伏伏,收支頂多平衡,但他坦言,外面的世界自由很多,就像撞球一樣色彩繽紛,「那時候還沒收心,一年飛6、7個國家,不想回來做這個、不想被困在這邊。」

疫情延燒 卸甲還鄉

直到2年前,病毒像開局衝球一樣,瞬間炸開,這一局,他解不了球。
各種比賽紛紛喊卡,經營的球館也無人上門,當時的女友、現在的太太劉舒凝勸他回台,「本來也覺得差不多了,阿嬤、爸爸、媽媽年紀都大了,想多陪陪他們。」收拾好心情與行李,許凱綸從絢爛的世界回歸樸實的炸粿店。
「當選手都日夜顛倒,到不同國家有時差,而且打球怕輸,壓力很大,就靠吃藥調整。」回家做生意,天天要早起,讓他更痛苦,「疫情很嚴重時我們休息2個月,剛好在那段時間調好。」
過往店裡大宗訂單都是用新鞋盒裝,許凱綸考量衛生因素,接班後改為專業打菜盒。
過往沒比賽、放假,他都會回家幫忙,「住台北的時候,週五下午就搭四個小時的統聯回二林,隔天直接上場。」如同當年父親辭去頭路回家,許凱綸接手也沒什麼陣痛期,早市父親負責,下午場則由他坐鎮。
坐在父親坐了30年的位置上,過去拿球桿的手,現在握著長柄鐵杓,許凱綸沒有不適應。他知道,打過那麼多場戰役,最重要的那顆9號球其實在自家店裡,只有這顆球入袋,他才會真的心安,真的感覺到榮耀。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