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踏進鹿港「施金玉沐香齋」香鋪,裊裊香煙透著桂花清新,沁人心脾,第7代老闆娘洪寶真點燃盤香供客人試聞介紹:「這款香60%是藥用桂花,很香吼。」語畢她笑得優雅,小捲髮下的大圈珍珠耳環搖晃著溫柔氣質。
【台灣老店】不怕灰頭土臉才能製好香 他創中藥薰香疫情爆賣 施金玉沐香齋專訪

香,一直被喻為神明的傳聲筒,隨著製香業外移中國,廉價香品銷台,鹿港266年手工香鋪施金玉沐香齋一度已見夕陽。
因手工製香不見光鮮亮麗,全程灰頭土臉,第8代老闆施燁志曾不想接班,做個輕鬆白領,但老店後代天生背負傳承使命,他不惜與父母冷戰改革,花2年時間調出以花香、中藥為主原料的香品,打入生活薰香市場,擺脫香品只能拜拜的刻板印象。
父親臨終前欣慰他沒走冤枉路,未明說的肯定早在悠遠香氣中,深入施燁志心底。
她推了下粉框眼鏡,針對兒子施燁志研發的每款中藥養生香品都能說出用途,「像牡丹香除了有富貴寓意,還可以抒壓助眠,聞我們的香就像喝咖啡會上癮。」70歲的她一襲紫色套裝,頸間花色絲巾襯出好氣色,是百年香鋪的最佳代言人,「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香香的?因為我們家做香啊。」
清乾隆起家 經銷遍全台
不過,兒子施燁志倒是吐槽母親,「當初我推中藥養生香,她和我爸都不跟我講話,我鬧過好幾次革命。」一頭金髮的他不安於傳統,自嘲是天生革命家。由於一般香品多用於宗教,常以檀香、沉香為基底,6年前他首創以中藥或花香為主調的9種中藥養生香,力求將香品帶入生活薰香,因手工製香業受產業外移中國影響已見夕陽,他不捨家族的百年招牌,斷送於此。

已有266年歷史的施金玉沐香齋,起源於清乾隆21年。第一代施發於泉州創立「施金玉香鋪」;第三代移居鹿港,當地廟宇眾多,鄰近城隍廟、天后宮、新祖宮及三山國王廟的施金玉香鋪憑地利之便,加上擅用沉香、檀香、中藥配方等天然原料手工做香,堅持不加化學原料,代代製香維生。
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民間盛行蓋廟、還願,施金玉香鋪經銷商遍布全台,施燁志回憶,「早期全台含離島有3百多家經銷,現在不到50家,賣我們的中藥香要花時間推廣,賣一般的大陸香不用介紹,利潤又高。」
尤其手工製香得看天吃飯,產量跟不上快速生產的機械製香。採訪這天,天色晦暗,製香廠房僅披曬稀落的立香,施燁志瞄一眼天空說:「做好沒有馬上曬的話,容易發黴,香濕透又不能用。」他已練就氣象局般準確的天氣感知,能果斷決定當日產量。

密封土人間 虎口轉飛煙
施燁志說,早年若遇驟雨,全廠奔相救香,匆忙狼狽的印象太深刻,「父親全盛時期,做香的師傅有8位,加包裝阿姨全部十幾位,那時即便知道有午後雷陣雨,還是要曬,不然會來不及供貨。」身為第七代媳婦的洪寶真,除了煮飯給公婆,還得負責工人三餐,她連感嘆都面帶微笑,「鹿港媳婦不好當,飯煮好,我們要叫多桑(公公)呷飯,如果他有工作,我們也不能吃,要等他。」
洪寶真深知製香的辛苦,沒半句怨言,「夏天不能吹風,風一吹粉就飛,冷天也不能穿衣服,因為衣服會沾粉,生意好的時候,天袂光就要上工,到晚上收工連捧碗拿箸都沒辦法。」施燁志以一句台語形容:「毋驚坱(塵土飛揚),才會當入來土人間。」

被他稱作土人間的製香房,密不透風,物品皆蒙上厚厚香粉,他雙手握住約2、3斤的竹枝浸水,再沾附具黏性的楠樹皮粉,反覆3次才算打底完成,「開始囉,小心煙很大,我手上這把香會跳舞喔。」打好底的竹枝滾上以中藥製成的香粉,在施燁志雙手虎口間不停旋轉飛散如煙花,再往竹篩一敲「咄!咄!」抖落多餘香粉,動作重複數次,「這叫掄香扇,展出的香扇越大把,越能均勻吃粉,香才不容易燒到一半就熄,要抓得有點緊不能掉,又不能太緊,香彼此碰到、黏住,會毀掉,所以虎口力量要很柔順。」漫天飛粉中,他流著名符其實的淋漓香汗。
手工製香費力耗時,過程總是灰頭土臉,逢年過節還不能休假,施燁志兒時常想:「為什麼不能找輕鬆的工作,有時聽同學說過年被爸媽帶去哪裡玩,我們都沒有,因為節日最忙。」

正名改包裝 熱賣千餘盒
他畢業後當過保險業務員、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直到被社大的文史老師鼓勵2年,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返家,後來態度轉變是因不想輸給父親,「我爸很會做香,但不會教,筆記丟給我叫我自己看,不懂問他,他覺得你怎麼那麼笨?我也不服輸,認真學想要證明,你可以我為什麼不行,跟他好像在較勁。」
施燁志將重心放在家業後,漸漸發現經營問題。早年父親與叔叔、伯父各自成家分枝散葉,「施金玉香鋪」分家為:伯父施起燦的施金玉香鋪、叔叔施起文的施金玉祖鋪、父親施起燻的施金玉三房,3間店獨立經營。

但是易混淆的店名衍生許多困擾,「我去百貨公司擺攤,跟客人交談可能只有5到10分鐘,就要花大半時間介紹三房的由來,是我爸排行第3、不是爺爺娶3個太太。加上很多外地客來鹿港買錯店,發現味道不一樣又來換,我們只能概括承受,因為是我們的客人,後來就改名施金玉沐香齋。」
7、8年前他到百貨擺攤,也首次面對現實的殘酷。他現場點香,吸引不少消費者聞香而來,「但他們一看到是夾鏈袋包裝,連聽都不想聽就走,我一直覺得我們產品很棒,那次大受打擊,一定要改革。」他改為金色盒裝,在業界首創放乾燥劑,價格維持不變,他興奮地說:「我不誇張,第2次擺攤,熱賣幾千盒,我父親嚇到,我要證明,客人接受包裝才會用裡面的東西,不要曲高和寡。」
隨著中國、東南亞廉價製香充斥市場,施燁志更確定,不改變只能等死。早期父親銷售策略是大小通吃,從1台斤80元到2萬元的香都賣,但施燁志認為,「便宜香賣不贏進口,1斤100元的立香1年賣幾萬斤,後來我算成本,1斤賠2塊錢,十幾年物價波動我爸都沒算進去。」他減少一半品項,只賣中高價位的香,更著手開發生活用香品。

他翻書研究古時用香,花近2年研發中藥養生香,幾乎不加沉香、檀香,甚至將喜氣的紅金色包裝全改為黑灰色,大刀闊斧改革卻不獲父母認同,「他們認為我浪費時間,會走冤枉路,沒有激烈反對,但我很激烈地抗爭,後來都住在工廠做香,我就賭這一次。」
藥方抗疫情 調製眼光準
但新品上架,老客人全流失,洪寶真記得:「整天看不到一個客人,進來看包裝不同,他們就不要,度日如年,但為了生存,每款香我們都去研究背後故事,讓客人試聞,生意才慢慢回來。」兩代降入冰點的冷戰關係,是母親洪寶真先軟化,「既然他願意接手,就要放手讓他發揮,不然我們力氣也快沒有了。」

最後讓父親也放心的關鍵,是2017年降真香成為熱賣爆款。彼時一位知名風水老師在電視節目介紹自己賣的降真香,半斤裝要價2,500元,施燁志面露天降眷顧的喜悅,「我們才賣500元,訂單突然暴增,不用介紹也賣超好,詢問度高到,我大伯的店還直接叫我的貨放他店裡賣。」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中藥藥方幾乎都有一帖蒼朮,帶領蒼朮香上熱搜爆賣,再度證明他調香眼光精準。
2020年父親胰臟癌離世前,曾欣慰地告訴他:「好佳哉,你無行冤枉路。」施燁志明白,「其實他想稱讚你,不知道怎麼開口,他愛我們,可是不會講,要用心才感受得到。」父子二人從較勁、冷戰到和解,其實同樣來自他渴望父親肯定卻難以開口的情感,此時他緩緩點燃手中的香,縷縷輕煙繞著重重情意。

顧客這樣說:香氣純粹溫和
我從我爸爸那個年代買到現在,今天來買30斤的香拿到廟裡拜拜。他們的香聞起來比較純,被香灰燙到也不會痛。這代老闆很有想法,出這麼多風味的香,平常生活也可以點來聞。
林小姐,鹿港人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