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島歌謠祭千人傳唱震撼人心 交響樂、舞蹈、皮影戲讓民謠「老調新聲」走進日常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一年一度的「半島歌謠祭」,以恆春半島傳統的民謠為基底,融合流行、爵士、交響樂等多元曲風,並串連在地居民與音樂人,成為凝聚半島居民共同記憶的音樂盛會。
一年一度的「半島歌謠祭」,以恆春半島傳統的民謠為基底,融合流行、爵士、交響樂等多元曲風,並串連在地居民與音樂人,成為凝聚半島居民共同記憶的音樂盛會。
為期3天的「半島歌謠祭」已於3月20日落幕,這場音樂盛事以恆春半島傳統民謠(閩南語古調)為基底,融合流行、爵士、交響樂等多元曲風,串連學校、協會和在地音樂人,成為凝聚恆春半島居民的共同記憶。半島歌謠祭從國際民謠節轉型以來,進入第4年,原先於每年秋冬舉辦,2021年受疫情影響,延期至今年3月,但恆春半島民眾對民謠的熱愛絲毫未減。
半島歌謠祭3天活動期間的重頭戲,是由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美國漫威作曲家改編民謠「思想起」創作的《恆春山海想曲》,以及藝人小嫻與半島在地學童、70~80歲的傳藝師們一起站上古城的千人傳唱。(半島歌謠祭提供)
尤其在歌謠祭第2天晚間,由1,010位恆春居民,包括兒童及青少年組成的「千人傳唱」,以及邀請美國漫威作曲家改編,由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現場演奏《恆春山海想曲》,更吸引超過數千位民眾圍觀恆春古城西門廣場,聆聽這場關於民謠的音樂盛宴。
恆春半島的在地媽媽們,透過跳舞展現對生命的熱情。
半島歌謠祭最讓我感動的一段,是由「微光製造」舞團與在地媽媽們共同編舞創作,融合民謠音樂與生活Talk秀的舞蹈演出。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演出,是一段由「微光製造」舞團與在地媽媽們共同編舞創作,融合民謠音樂與生活Talk秀的舞蹈,包括我及許多遊客為了觀看表演,選擇駐足或席地而坐,當表演進入中後段,正在播放的樂曲忽然轉換成介紹每位在地媽媽的名字,以及他們是從何而來,為什麼他們開始跳舞,瞬間讓全場氣氛動容,而他們認真投入的眼神與熱情奔放的舞姿,就像是在訴說著:「我們真的很熱愛跳舞!」深深打動在場每個人。
高齡90歲的國寶級傳藝師陳英,在現場表演一段經典唱法的《思想起》
半島歌謠祭舉辦至今,已經有許多當地的學校會主動報名參加。
最讓遊客引頸期盼的,是晚上7點半登場的重頭戲「半島火花與山海交響曲」,由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美國漫威作曲家Bobby Tahouri改編民謠「思想起」的《恆春山海想曲》,以及藝人小嫻與在地學童、70~80歲的傳藝師們,上千人一起站上古城合唱《守牛調》和《半島風聲相放伴》等民謠 ,頓時整座古城就是為演繹民謠而生的天然舞台,坐在我身旁的媽媽對著她的小孩說,「這就是你以後的回憶」,讓我開始想像,或許10幾20年後,恆春小孩又都能隨口唱出幾首耳熟能詳的恆春民謠。
恆春民謠是一種即興演唱、富有情感的常民表演藝術,不同人數的表演有不同驚喜;比如一人獨唱,是情緒宣洩;2人對唱,是情感撩撥、相處間的鬥嘴;5人齊唱,則是述說共同故事。
這次的半島歌謠祭特別「詩市集」節目,透過1到10人不同的演出形式,呈現民謠有趣的表演文化。
擔任半島歌謠祭策展人的張彥頡說,世界音樂正流行改編傳統古調,加入流行音樂的創作風氣,過往的經典民謠經過現代音樂人重新詮釋演唱,除了保有老旋律的熟悉,更有新曲調的驚奇,而2018年起的半島歌謠祭,正是此種「老調新聲」音樂的實驗舞台,每年邀請國內外優質音樂人重新詮釋台灣恆春民謠,加入流行、爵士、搖滾等不同風格,讓老調也可以很時尚。
像是2019年邀請到歌手桑布伊演出,在他的「得力量」專輯中,有首與滿州民謠92歲張碧蘭阿嬤合作的《長歌》,並於隔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年度專輯。今年則邀請以台式情歌聞名的歌手李英宏、因「數字搖滾」節奏多變而知名的獨立樂團大象體操改編民謠,經過重新編曲後,在半島歌謠祭上發表他們的創作。
半島歌謠祭舉辦至今,已經有許多當地的學校會主動報名參加。
半島歌謠祭除了使用傳唱與樂器演奏展現民謠的「老調新聲」,大小朋友也可以透過觀看皮影戲,接觸傳統民謠。
半島歌謠祭策展團隊是由一群熱愛恆春半島的年輕人組成。
談起如何讓傳統民謠重獲新生,張彥頡坦言,這幾年已漸漸看到改變,許多學校會主動報名參加歌謠祭,還有店家與民宿會贊助住宿,或在餐點上加入歌謠祭的元素,不過現在距離他的目標大約只完成30%。他說,「希望未來這場音樂盛會,可以讓恆春半島的人都很驕傲,當外地人問起,可以自豪的邀請他們花錢來參加」。在半島上,即便不會演奏樂器或唱歌,人們也能透過舞蹈或戲劇演出,甚至更多方式來接觸民謠。張彥頡期待,民謠能成為在地男女老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快要沒落的傳統音樂。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