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儀番外篇】不務正業的心理學家? 陳永儀:「失敗是教室裡學不到的事。」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陳永儀專注在工作上,身旁的沙漏提醒著她時間。
陳永儀專注在工作上,身旁的沙漏提醒著她時間。
做過許多事的陳永儀跟我們說:「我人生裡成功的事,可能只有失敗的十分之一。」
採訪剛開始,我先試圖說服她這波疫情與去年三級警戒的不同,「這波疫情是,誰都有認識的人確診了,誰都離死亡這樣近,卻誰都不相信那可能就是今天…」我們認為,身為臨床心理師的她,或許能在此時此刻時,給民眾一些力量或化解焦慮的方法,像她去年拍攝YouTube影片問候民眾,說:「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一下子之間,生活中的腳步,好像都被打亂了?」
但她的腳步確實調整回來了。我們一共跟了她3個行程,無論上課或工作,儘管我們在一旁拍攝,她仍能不動聲色,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休息時間才迅速切換角色招呼我們,視訊和麥克風的開關未曾出錯,時間到了,又切換回去。
流暢的多工當然源於她多年來從事各種工作的訓練。念大學時,同時學調酒;念博士兼職關懷師;在紐約大學任教時,又申請緊急救護員的課,開時薪只有12塊的救護車,無事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看書看手機。」但意外發生,又能馬上搶著幾秒鐘的時間,把瀕死的人拉回來。
陳永儀曾擔任緊急救護員,完成了她原先的醫生夢。(陳永儀提供)
儘管如此,她仍認為人生裡成功的事,只有失敗的十分之一。她以開設YouTube頻道為例,彼時疫情才發生沒幾個月,全球還陷在未知的恐慌中,她和我們的想像一樣,認為自己的心理專業應該能提供民眾一些協助,找了合作過的單位,她免費提供內容,對方提供技術,但幾輪問下來,對方總是要錢,「我說,可不可以共體時艱?現在疫情吔,但都不行。我求助無門吔。」
最後她上網尋找接案者,「他們可能集合在一個網站,有點像媒合,你去找適合的人,可以議價。裡面很多很可愛的年輕人,他們願意降價。我前兩個影片是這樣做出來的。我記得其中一個影片沒幾天點閱就破百萬,結果之前每一個拒絕我的,都回來了。」
會有種復仇的快感嗎?她淡淡說:「我沒有很開心。」談到這些無條件去做的事,她說:「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你要有一個信念吧。像打戰,你需要的也是一個信念。」但信念非萬能,「你也要考慮到現實。我放棄的可能比我得到的還多。我常跟人家說,你看一份履歷,上面列的都是他已經得到的,他的學位、工作、證照,我不講別人,我的履歷上面,每一個有的,背後可能都是十次的失敗。」
失敗比成功更重要,不在於失敗是成功之母,而是「跌倒後再爬起來的能力,是沒辦法在教室裡學到的。」或也說明了,她為何要花那麼多時間,去學那些教室裡學不到的事。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