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掌握市場趨勢,廖昆隆不敢居功。他謙稱,其實這都是客戶推著他不斷前進。
【台灣齒輪箱王番外篇】被外國人看沒有 他買下最好設備搶當第一 三隆齒輪董事長廖昆隆專訪

三隆齒輪是台灣市占最大的齒輪箱製造商,產品6成外銷,去年營收6.7億元。要當業界領頭羊,董事長廖昆隆的武功心法是敢用貴的、好的設備。「齒輪的精密度要很準。每一齒咬在一起,要很吻合。」10年前他大膽投資了一台8百多萬元的機器,專門檢測齒輪精密度,3年前又買下一台3千萬元的德國檢測機,都是同行之最。
1960年,廖昆隆的父親在台南創立三隆齒輪機器廠,做齒輪機械代工。因利潤微薄加上意外被客戶倒債,一度欠債3千多萬元。

「原本在成功路上的工廠被法拍後,我就搬到安平工業區租工廠。」有次廖昆隆率團到德國參加機械展,「有一家全世界第二大的公司,他們對我的產品非常有興趣,說一定要來我們公司參觀。哇!我心裡想說:『最好不要,我的廠很小,真的袂看欸。』
展覽結束1個半月後,德國大廠如期赴約。廖昆隆嘆氣說道:「他們來了6個德國人,我當下心裡已經不樂觀了。他們看完我們工廠回去,果然都沒消息,我們聯絡也不回電。他們一定覺得你們工廠怎麼那麼小?」

早年因為廠房太破舊,讓他與國際大單擦身而過。「這件事讓我心裡很有感覺。我的產品既然可以被世界的國際大廠肯定,最後只因我的廠房袂看欸,就無法合作,我必須找一個大的地方擴廠。」
廖昆隆形容自己,個性是不輕言放棄的人。採訪時,他透露一段年輕時當兵的往事,「我被分發到海軍陸戰隊,當時缺少護理兵,長官問我要不要去國防醫學院受訓?」他心想如果不用訓練也好,迷迷糊糊地就去報到,「可是我很沒膽,真的不是這方面的人才。」

他尷尬笑說,「我的手不停發抖,反反覆覆打不下去,一下太大力又撞到骨頭,針頭抽出來還勾掉同學一塊肉,對方一直哀,號說跟我同組好倒霉…」
不甘心失敗被退訓,也怕因為不敢打針這個原因,回到部隊會太丟臉,廖昆隆索性去菜市場買了一堆蕃薯,天天拿蕃薯練習打針。「我的個性就是不會輕易放棄,後來不管是打血管、打肌肉我都很在行,蛙人部隊的指揮官還指定我幫他打針。」
9年前三隆遷廠到台南科技工業區,站在萬坪廠房內,廖昆隆說,「台灣齒輪箱廠要提升國際形象,檢測設備也要好,不然沒有公信力。這小小一台檢測機器,幫助三隆很快地在業界爬到領先地位。」

他使用機械自動化切割,使齒輪更精準。坐在用於輪船捲網機與螺絲廠螺絲加工用的巨型齒輪內,廖昆隆說,「這個沒有自動化機器沒法做,在我父親的時代,就沒辦法做這麼大的齒輪。」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