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祖宜預計今年出版新書,以她常做的家常菜為主題,分享能快速上桌的套餐食譜。圖中她端的是用調味料糟鹵泡製的小菜冷盤。她將油澆燙,加入花椒爆香,留下椒油,加入蒜酥、豆豉和辣椒,放入小盅,做為常備調料。她幾乎每天用花椒做菜,辣子雞丁、麻婆豆腐、椒麻雞,就連隨手拌個麵也要撒一點。「我很少非買某個食材不可的,而且還非買某個產地不可的,就算這邊的亞洲超市貨源再豐富,牛市坡當地寄來的真的不一樣,這是我唯一一個對食材的堅持吧。」今年48歲的莊祖宜回到沙發前,一身黑T恤、格紋七分褲,打扮居家,嗓音清朗,端坐沙發前緣,雪納瑞犬Django趴在腳邊,宛如一幅宜室宜家寫照。
除了舌尖上的麻鮮味難以取代,廚房內清冽的花椒香,也是提醒她世上仍有善意的一根浮木。「離開成都後,雖然網民這樣攻擊,他(花椒農)每年還是寄幾斤的新鮮花椒到美國。」
她的聲音轉為低沉,「(攻擊)嚴重的時候,在外面只要有華人多看我一眼,就算戴著口罩,我也覺得要躲起來。」曾經她帶小孩去公園,一群華人在練唱京劇,「他們看到我,說:『夫人來了,唱給夫人聽吧!』為什麼他要叫我夫人啊?就是有人認出我了吧,但你不知道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我的。」
經歷長達1年多的網路攻擊威脅,莊祖宜坦言自己一度不想活,後來是靠打掃做菜、顧小孩小狗,逐漸復原。2020年美中對峙,2月美國政府撤僑,莊祖宜攜2子返美,以為7月可和擔任駐成都總領事的先生在美國團聚,卻接到美國駐中國大使來電,在不說明原因的狀況下,告知先生需無限期留在中國。「那時我很崩潰,小朋友一個大哭、一個丟東西,我在網路上寫了這件事,後來不知道被多少人嘲笑批評,說我洩露國家機密、沒有外交官夫人風範。」中國網友翻出她的舊貼文,指控她以納粹比喻中國,是「反共」「顛覆中國」,她每天被數千則留言和死亡威脅騷擾,時間長達1年之久。
面對對岸傾國家之力打壓抹黑,她坦言自己曾一度不想活。「那陣子我非常低潮,親近的朋友以為我一點問題也沒有,其實我真的是不想活了…(難過)不是因為自己受到打擊,是覺得世界很噁心,對世界非常非常失望。」她閃避我的視線,目光在地面和後方牆上來回。
一開始她在床上躺了3天,用手機幫兒子訂餐,自己什麼也沒吃。「3天後覺得自己實在很噁心,什麼都沒有做,還是要動一下,」她於是下床打掃,為自己烤了一隻雞,將雞身撒鹽、抹上韓式辣醬,以超小火烤上3個小時,雞肉酥爛脫骨,佐餐的馬鈴薯綿密微焦。
「手不用思考就會動,憑感官知道這樣是好的,一旦開始了,一個步驟就會自然而然接下去,做完之後就比較好一點。」烤雞出爐後,她久違地在臉書上發了文:「有人形容我是嬌滴滴的貴婦,只能瞎混一口美食作家的頭銜,恐怕連炒個青菜都不會。所謂孰可忍,孰不可忍,那可是對本人專業的毀謗啊!20多年來我每天煎煮炒炸,所食的人間煙火豈是那些鍵盤俠兩輩子所能及?」
莊祖宜(左)念研究所時結識先生林傑偉(Jim Mullinax,右)。圖為2人在她就讀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校園合影。(莊祖宜提供)22年前莊祖宜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念人類學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念博士,研究生生活苦悶,她視洗菜切菜、淘米醃肉為最佳紓壓之道,最後做出興趣,索性放棄博士學位,改念劍橋廚藝學校。「做菜的樂趣就在於它看得到摸得到,聞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饋。看著蔥、蒜、辣椒劈劈啪啪的在油鍋裡彈跳釋放香氣,酒水注入沸騰瀰漫於空氣中,那種滿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實的。」她在《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寫道。
莊祖宜的母親是知名聲樂家范宇文,父親莊人農是工程師,莊祖宜出生1個月,范宇文就考進師大音樂系,平常忙於念書及表演,莊祖宜10歲就自己上餐館點菜寫作業。范宇文說:「我對女兒有愧疚,對她們的教育就是自由發展,祖宜在美國說要放棄博士、去念廚藝,我還幫她出了一半學費。」莊祖宜則說:「我媽從小愛唱歌,外公外婆覺得唱歌不是一個職業,不斷阻擋她,到她30幾歲都生了我了,還是擋不了,她回去念大學…看到爸媽他們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覺得我也必須要找到一個我的志業,然後很努力。」
莊祖宜原本立志當女強人,曾與音樂人組團出唱片,廚藝學校畢業後曾到香港米其林二星餐廳「Amber」實習,嫁給外交官先生後卻平均2、3年搬一次家,難以發展落地生根的志業,她於是在不同國境的街市田野,學會正宗的上海百葉結、印尼家常菜,把常人覺得勞累的行腳搬遷,過成浪漫的遊牧生活。
「我的個性就是比較認命吧,把我丟到哪裡,我都有辦法接受,然後make the best of it。」她在臉書上自嘲:「我的名字『祖』字代表家族輩分,『宜』字出自『宜室宜家』。命名如此,宅女一世,這不就是認命嗎?」
莊祖宜(中)大學參加大專民歌比賽得獎,後組團出唱片,一度風靡樂壇,但她坦言並未把出唱片視為人生志業,只是唱得開心而已。(翻攝網路)從星級廚房走入家庭爐灶,莊祖宜在主婦生活中鑽研料理之道,研究帶著小孩也能做的蔥油餅、麵包做法。她的食譜不講求使用珍稀食材或特殊器具,以適時適地、便於攜帶為最高原則,廚房裡沒有時下流行的電子鑄鐵鍋、麵包機,只有基本的烤箱、微波爐、電鍋,氣炸鍋則是疫情後為方便備餐才購入。新經典出版社總編輯葉美瑤說:「她的食譜談吃、談做菜,跟大家是平起平坐的,每道菜除了做法,還有一些撇步,教你如何在觸手可及的食材裡觸類旁通,像她做一道菜、需要一個模具,她會說把家裡的空罐頭拿來用就好…你會對她的厲害有一種,哇,好舒服的感覺。」
出發美國前,我們詢問莊祖宜是否有想要的台灣食材、可以順道幫她帶去,她答:「不用了,我這什麼都有。」長年旅居世界各地,讓她習慣就地取材、即興變化,如在印尼要做塔皮買不到杏仁粉,菜市場常見的蠟燭豆打成粉也能做;在四川要做鷹嘴豆泥(hummus),取當地耙豌豆加芝麻醬和檸檬,即可完美複製;而來到美國,沒有耙豌豆做重慶碗雜麵,反過來也可用鷹嘴豆取代。
她除了是主婦,也是外交官之妻,負責操持家中大小筵席,自詡要作橋梁、藉料理串聯不同文化。一般外交官設宴多以母國料理為主,吃飯之餘也推廣文化,莊祖宜則常反向操作,若來者是歐美客人,即請中國料理;若是中國客人,就多做歐美菜,「飲食上我自己的理念就是要刻除偏見,嘗試新東西,希望這頓飯能給他們一個新的經驗。」如皮蛋即是她必讓外國人嘗試的台灣料理,「西方人把它講得很噁心,我說這就是分子美食啊,用天然微鹹性物質改變質性,增加風味,有朋友吃完之後,把我家剩下的皮蛋都打包回家。」
我們好奇她隨先生派駐中國時,筵席間能說自己是來自台灣的嗎?「當然會啊,」她直率地說:「大家都心知肚明,在中國的時候,家裡都有監聽,我(說話)也沒有特別保留,大家都知道我是台灣人,立場跟中國人不一樣,大家也都尊重。」
莊祖宜將自四川寄來的花椒用菜籽油爆香,加入蒜酥、豆豉和辣椒,便成廚房裡常用的辣油調料,拌麵、拌菜都適合。莊祖宜個性直接,2019年港警打人,她在成都家裡大罵,被家中廚師舉報,外出因此遭公安尾隨盤問;她想抱怨空氣品質不好,便在家大聲講三次達賴喇嘛,「這樣應該就會啟動監聽。」她開玩笑地說。2020、21年在網路上被攻擊得兇時,她也曾一度發文批評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電影討好中國。「我平常不太談政治,不是沒有政治看法,只是覺得facebook不是談政治的一個領域,現在既然你們把我坑(指抹黑)到谷底,我乾脆直接表態。」
如今不止中國將她列入黑名單,更有台灣人向美國國務院舉報她為「親中反美」雙面諜,導致她和先生遭國務院調查。兩岸政治對四海為家的主婦而言或許太過嗆辣灼熱,但在中國的生活及回憶,仍如花椒嗆中帶鮮,麻味纏綿。
「我從來沒對中國政府有任何好感,在那邊(指中國)就是接觸我喜歡的人,我想要交朋友,想要一個能夠坐下來聊天、吃東西的時候有一些共同點(的朋友),如果這麼一點點都沒有了,實在是很可惜…最終最終,他就是人,有些人你就是跟他不來電,有些人就是特別投緣,那個投緣,跟出生地或從屬國沒有絕對關係。」
那台灣呢?「台灣還是我的座標,一切回歸跟台灣做比較才會產生意義。在Facebook上,我主要互動讀者群還是台灣人,現在寫書,每道菜也是介紹給一個假想中的台灣讀者看,什麼東西可以觸動台灣人的味蕾跟情感,是我最有把握的。」她說。
莊祖宜以往隨先生派任異地,都住政府配給的制式官舍,這次買房後第一次按心意打造一個家,雖然傢俱不成套,但都跟著她四處搬遷多年,擺在一起就有家的感覺。訪談這天,她要參加兩個兒子的學校合唱表演,晚上八點才到家,必須快速準備晚餐,她拿出豆干,與辣椒切成細絲,加入毛豆、香菜,淋上剛做好的辣油,便成一道簡易小菜。
「所有的味道,在我的人生裡產生重大的意義,是因為我吃這道菜的時候認識了誰、誰教我這個東西、這食材是誰做的、誰種的,這些東西都是不可抹滅的記憶。」她手捏起一把豆干絲放入口中。我也夾了一口,清爽食材和鹹香醬料揉合得恰到好處,一口嚥下後,花椒味在舌尖留下淡淡麻感,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