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做中醫免歹勢 針灸名醫林昭庚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林昭庚是台灣中醫國寶級人物,今年更破天荒當選中研院院士。
林昭庚是台灣中醫國寶級人物,今年更破天荒當選中研院院士。
76歲的林昭庚剛從醫學院畢業時,曾是外科一把手,但他獨鍾中醫,
古書上關於針灸的安全深度寫得非常粗略,
「譬如說扎五分到一寸,歹勢,你是要扎五分還是要扎一寸?」
他立志一生以科學方法解謎古法針灸,
今年當選中研院院士,受到國際與學術最高殿堂的肯定。
58歲之前,他是北市萬華一帶有名仁醫,
從嘉義東石的鄉親到日本傳奇摔角巨星豬木,都是他的VIP病患。
年少貧苦,林昭庚最愛《了凡四訓》,「了凡算命,什麼都很壞,但最後,他什麼都很好。」
訪問到最後,他給我們說的故事,也不只積善立命,還有解痛的科學與神祕。
辦公室的主人還沒回來,我們在接待區的實木三人座等著,眼前高掛的是陳水扁時任總統致贈的匾額「功著杏林」,印著大大的紅色國璽,牆上掛滿金框表彰,有李登輝頒發的總統文化獎、蔡英文的賀電、薩爾瓦多共和國總統學術貢獻獎、沙烏地阿拉伯致贈的榮譽金袍,還有美國前總統老布希與夫人親筆簽名的問候卡。想如此重要的人物,必當位高自持,約訪時間到,他堆滿笑容快步走進來,像是社區親切的老醫生,開口就是:「謝謝,謝謝喔。」
父輩早逝,林昭庚曾替自己算命,只能活到39歲。跨過39歲,他體會,任何宗教命理只是參考。

林昭庚小檔案

  • 出生:1947年
  •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 家庭:已婚,育有2子
  • 現職:中研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董事等
  • 經歷:總統府國策顧問、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國際東洋醫學會會長等

當選院士 很少院士像我這樣,從沒有在國外念過書。

今年7月,中研院院士名單公布,76歲的林昭庚成為首位當選的中醫藥學院士,中醫、學術界一片慶賀,在實證當道的生命科學領域,1位台灣「本土」、「中醫」博士出頭,自然勵志。然而,早在院士之前,林昭庚就有「中西醫結合之父」的稱號,他是台灣第一位中醫博士,也是台灣退出聯合國後,第一位受邀至世界衛生組織(WHO)進行主題演講的學者,哈佛大學的針灸英文教科書由他參與編撰。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也是林昭庚二十多年前的學生陳潮宗直言:「林教授是台灣中醫國寶級的人物,現在檯面上中醫相關的單位,幾乎都跟他有關。」
聊到他的「院士」新稱號,林昭庚樂呵呵。他回顧,3次被提名,都是不相熟的大學者讀了他的研究著作,力薦他參選;他領我們參觀中國醫藥大學立夫教學大樓的針灸實驗室,沿路介紹當年他找誰誰誰來、做了什麼,現在他們又有什麼成就,像是經歷大風浪的長輩,不停話當年,顯然說過無數次了,每次說又那麼赤誠、歡喜,「很少院士像我這樣,從沒有在國外念過書,我就是在這一所私立大學,從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到董事,這棟還沒起建,我就來了,我是從猴囡仔變成這間大學的頭家,人生有很多你想像不到。」
林昭庚在中國醫藥大學的辦公室,掛滿各任總統表彰,還有美國前總統老布希與夫人親筆簽名的問候卡。

掙錢讀醫 那時打工都用「阿明」為名,希望以後前途光明。

想像不到的,首先是失去。受訪時幾乎以海口腔夾雜中英文應答的林昭庚,是彰化秀水人,日治時期,父親在鄉公所當會計主任,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在彰化農田水利會擔任總務部長,但俗諺「做官若清廉,食飯著攪鹽」,正是他父親的寫照。那是成大、陽明都還沒有醫學系的年代,他好不容易考上父親期許他救人的中國醫藥學院,父親卻因病離世,家中財務也陷入困境。想念大學,他得自己想辦法。
林昭庚記得,大一時他每天從秀水家裡騎腳踏車到花壇,再從花壇搭慢車到台中火車站,沒錢買公車月票,於是他日日從台中火車站用跑的到學校,通勤往返就要5小時。大二,課業負擔不來,他住在台中練武路的廟裡,早上送報,下課去酒廠當捆工,勉強維持註冊費與生活費,那時打工,他都用「阿明」的名字,「希望以後前途光明。」
大三、大四,酒廠老闆看他瘦小但勤勞,介紹他去台中鳳麟大酒家當小弟,林昭庚聰明,不到3個月就升「boy」—可以帶小姐入場、幫客人點餐,他很快掌握酒店生態,「分級」招待客人:日本商社來的,立刻推薦鮑魚、龍蝦;國會或市議員,就介紹大蝦;生意人呢,幫他們點螺魚蒜加送青菜,「那時日本人來,很喜歡找我,在我掌心擽幾勒(搔一下暗示),他的部屬就會來跟我講說要找麗娟、鳳美還是誰。」和小姐交關,他也有一套辦法,安慰加以退為進,那2年,他就一邊背中醫經絡,一邊存夠足以讓他念到醫學院畢業的積蓄,畢業還拿了10萬元給母親,才去做兵。

初學針灸 一開始不喜歡,想說這在衝啥小,古早人黑白講吧。

林昭庚笑說,那年代,念醫學系的學生分有錢與沒錢的,有錢的家長會找沒錢的醫學生商量,以後娶他們女兒,就供他念到畢業。他鄉下來,又瘦巴巴,只能認命,眼前只有一條路,「有的家裡做醫生,或爸爸很有錢,不用像我這麼累,我一定要吃人欸頭路,一定要do my best,不然我不會survive,我必須比人家更努力。」
退伍後,林昭庚到台北後火車站的建興外科當外科、婦產科醫生,又在幾個診所兼差,沒娛樂,也沒戀愛,「那時陣齁,攏有媒人婆拿著女孩子相片跟背景資料幫我們安排,她們會說:『林醫師,今天幫你安排3個喔。』講這你欸愛笑,我就行幾步路,到波麗路西餐廳,不能吃飯,只喝咖啡,因為看完這個,後面還有在等,我相親十幾個喔,但相親完也沒時間約會。」
1960、70年代,拿到西醫執照,在外科又如魚得水,林昭庚為何走上中醫研究的路?到學校拜訪1週後,我們來到老醫生在台北東園路高級社區的家,電梯門一開,就看到1993年他當選好人好事代表,李登輝致贈「濟人濟世」的匾額,以及兩排無數純金賀牌,「我欸厝都照易經概念設計,左右對稱,比如擺飾,左邊這是花蓮紅玫瑰(石),代表台灣,右邊這是樹的化石,象徵地球村。」
大三、大四在酒家打工的同時,林昭庚開始接觸中醫,他一方面跟隨國民黨來台的一代名醫學針灸、內科,一方面泛讀中醫針灸古籍,「一開始不喜歡,想說這在衝啥小,古早人黑白講吧。」但愈不懂,他愈想了解,他試著把中醫當成哲學來讀,易經、命理、紫微斗數等,愈讀愈有趣味,中醫就一直在他心裡。
76歲當選院士,林昭庚最開心是他不用退休,一輩子能向國家申請經費做研究。

權威代價 幾乎錯過二個兒子的成長,也幾乎沒有天倫樂。

工作2、3年,外科賺錢,但林昭庚始終很不安。從當助理、實習開始,他在手術房內就看到很多不能為外人道的祕密,雖然沒有官司糾紛,他也曾跟前輩為北一女學生開刀,因患者臟器天生位置不同,手術造成腸沾黏,後續又照顧她半年,「外科、婦產科做得再好難免有疏失,疏失是不可逆的反應,爸爸要我當醫生救人,我總不能因為救人而傷害到人吧?」思考轉科時,他想到中醫。
即便現在,傳統醫學在醫界仍不被認可,但林昭庚認為中醫針灸是個處女地,「古代寫的那些哲學思想,有些不合科學,我總是想要把它探討一下。」再加上,榮總針灸科是公職,他不用擔心俸祿,還能做一些研究。「一去發現:糟糕!榮總、台大的急診部每年都有5到10個因為針灸氣胸送急診,本來想說外科、婦產科會疏失,結果來到針灸,問題更嚴重。」跑不掉了,他研查古書,「古書有針觸深度的概念,但沒有安全深度的概念,而且非常rough(粗略),譬如說扎五分到一寸,歹勢,你是要扎五分還是要扎一寸?」
林昭庚的針灸功夫,師承台灣針灸開山祖師黃維三,師徒傳承沒有西醫的概念方法,他體認,針灸必須再一次革命。他的碩士論文以解剖大體探討針觸安全深度,在美國發表,得到那年傑出針灸論文獎,卻也被指正,人死皮膚厚度會變化,不能當成標準,研討會上,1位學者建議他使用新科技活體電腦斷層掃描,回國後,他以此為博士論文,建立全世界第一套可依不同年齡、身高、體重、性別參考的針觸深度標準,「這次當選院士,很多科學家、院士跟我說,他不一定相信中醫、相信針灸,但我解決了針灸很重要的安全問題。」
1991年的成就,林昭庚講得歷歷在目,這套針觸安全深度研究,和他後來帶領團隊花18年完成的《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持續更新,至今仍為國際針灸研究重典。成為中醫領域的權威,是他想像不到的獲得,他的診所生意興隆,學校與國家的行政事務也忙不完,代價是他幾乎錯過2個兒子的成長,也幾乎沒有天倫樂。
林昭庚(中)當年籌設的針灸實驗室,研究生(前)正以耳針為實驗鼠埋穴,看針灸對腦部受損的影響。
「我給2個小孩都講過:『爸足無閒,恁知影,儘量不要找我,找我就是袂當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幾乎跟他們很少互動。」小孩很爭氣,如今1個在澳洲做婦產科,1個留在台北走耳鼻喉科,也可以體諒父親,但現在都花相當多的時間陪自己的小孩,看在他眼裡,「可能是一種對小時候的補償。」除了失去的時間,還有他年少半工半讀累積看不見的傷,在他研究壓力最大的時候爆發。此外,為了開展針觸安全深度研究,解剖80具大體,十多年來,他十指指甲無法正常生長,查遍醫書,也找不到原因,「後來一位醫生推論,可能是化學傷害,(做研究時)我每天早上8點去解剖大體,切開胸骨,內臟不能亂放,要整理乾淨,下面墊鋼板,量身高體重,標示穴位,再量深度,一進去就十幾個小時,以前手套不太好,到最後手都泡在福馬林裡。」
父輩早逝,林昭庚大學研讀《易經》與八卦命理,按生辰八字批流年,算出自己39歲命數將盡,默默做人生規劃,甚至先和家人協調好,在金寶山買好地,「前有山水,後有靠,左青龍右白虎,風水非常好。」轉眼,他現在76歲,「跨過39歲之後,我就覺得,任何宗教、命理都是一種reference(參考),當作哲學、當作人生閱歷就好,我在想,古人寫這些東西,也是呷飽寫一些人生的概念,只是你要活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去體會。」
日本傳奇摔角明星豬木(左)也是林昭庚(右)的病人。(林昭庚提供)

樂善好施 只為像當年那個可憐的我,能尋得一點慰藉。

體會,然後接受。「那麼苦過,才會生病;工作那麼忙,一定會有心血管的問題;那段時間天天摸大體,手可能出狀況,這個你必須接受,不可能不接受啊!」他像老教授一樣,跟我們解釋「否極泰來」、「扭轉乾坤」如何出自《易經》的卦象,他說,人的一生,一定有波折,但還是要度過。壓力大、無解的時候,他甩手、打坐靜心、走路。天命有限,但一路遇到打工的老闆、學校的恩師、自助餐多為他夾菜的老闆娘,都是他的貴人,他樂捐好施,「因為我曾經困苦過,這一輩子我收穫很多不認識的人幫我的忙,我今天有能力,一定要付出、回饋,像當年那個可憐的我,能夠在茫茫大海中,尋求一點慰藉。」
「他是一個非常親和的人,跟長官或晚輩相處都非常融洽,我們常常泡茶聊天,七十幾歲了,他用台語背中醫口訣,還是朗朗上口。」帶領台灣研發清冠一號、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笑說,早期中醫資源缺乏,研究多只靠歷史文獻和臨床治療,林昭庚在中國醫藥大學設立實驗室,也支持不孕症、氣喘等專科研究,私立大學經費有限,林昭庚帶頭捐款,一定先寫很高的金額,校友、同事就會跟進,學生畢業有能力了,也兩肋插刀,現在他推行公共事務、成立獎學金,都學林昭庚。
林昭庚穿沙烏地阿拉伯致贈的金袍所拍攝的全家福照。(林昭庚提供)
林昭庚(左2)為沙烏地阿拉伯部長謝赫(右2)治好氣喘。(林昭庚提供)
想像不到的回饋,不僅來自學生。因接受國家外派,他到沙烏地阿拉伯,得到王室與回教國家的信任,讓摔角巨星豬木來台灣給他看運動傷害,每次都送他禮物,還說要請他去日本吃最高級的壽司。1980年代,他在台北最貧困的加納仔(萬華西園路)開業,1天最多看2、300位病人,窮人不收費,甚至幫對方繳保證金,先不說得到國家表揚,他至今在外吃飯、搭車,仍常常受到不知名的款待。他家中的佛堂,有一尊黃土水稀有的〈釋迦出土〉小型翻模,是病人送的,「那時想說,唉唷,那欸黑嚕嚕,佛像又不敢亂丟。」直到師大美術系的晚輩來,才發現竟是台灣美術史的珍寶。
多年前病人為感謝林昭庚救治送的佛像(右後方)是黃土水稀有名作〈釋迦出土〉的小型翻模。

醫病醫心 醫生好像做演員,是一種art。

所有典故中,他最喜歡老派勸善的《了凡四訓》,「了凡算命,什麼都很壞,但最後,他什麼都很好。…佛教講因果,這跟易經的陰陽中庸平衡共款,有異曲同工之妙…天地之間,一定有一個平衡。」
陰與陽,失與得,科學與未知─就像他一生用科學方法研究針灸止痛,止痛也不完全是實證。
林昭庚觀察,診所病人來來去去,並不是多數都需要醫學介入治療,有時病人需要的是一種慰藉,「很多歐巴桑來投伊媳婦,有的貴婦專門戴玉仔、鑽戒來給我鑑定,阿公仔也有阿公仔的領域,有的要跟他們聊高爾夫,還有些憂鬱的來就氣弱喊醫生啊,他哪裡、哪裡不舒服,我就說:『你病這麼多,你要出運了,這我專門的。』這兩句很重要喔,他會真的覺得『我要出運了』。還有,我會問:『啊你那欸知影來找我?』有的說不停,我就說:『你這個病這麼複雜,咱沓沓仔看,一次不會好,今仔日先看什麼,改天再看什麼。』我已經有一個model,這係psycho therapy(心理治療),叫hint suggestion authority(權威暗示),書都有寫,只不過,有些醫生沒有認真讀冊,精神科領域的書也要去讀啊。」
談起58歲前各式各樣的看診小故事,林昭庚笑到燒聲,「實際上,醫生好像做演員,是一種art(藝術)。」他曾做過研究,看手術後大疼痛,電療、針灸、假針灸(只針皮毛)的止痛效果,結果「針假的」也有20%的效用,「任何痛,痛到一定程度就不痛了,tolerance(耐受度)的原因。(止痛)很多因素,我一輩子研究痛的人,大家促咪抬槓:有心理治療,有暗示作用,有權威性作用,這醫生如果有權威,自然就厲害…但我是感覺,看病不是你懂就會好,懂到好,還差一個距離。」
林昭庚在家中陽台。他在台北、台中的住家設計都融入易經風水的概念。

不避談死 我隨時都有無常的準備,如果怎樣,此生無憾。

他追求科學求證,但仍相信未知,「像我去阿拉斯加看鮭魚返鄉,鮭魚那麼小去海裡,4、5年回來繁衍下一代,暗時若把你放在日月潭,你根本不知道要游什麼方向,鮭魚那麼小,少小離家老大回,這個只有神才能做到。所以,還是有很多未知。到底有沒有神?可能真的有。但死後有沒有輪迴,轉去之後又過來?這我不相信,轉去就沒了,轉去是一種自然的演化。足促咪齁。」
再厲害的科學家、仁醫,也要面對生死議題。林昭庚年少送走敬愛的父親,母親72歲因心肌梗塞養雞到一半突然離去,他很早看開,到了那一刻,無論是他或病人,都已盡力,「我拯救無數病人,如果真的無法,要卡緊轉去,我覺得人生就是如此,你不要一直放不下。你們問,匾額獎牌這麼多,這輩子,我最想帶走什麼?無!來也空,去也空,凡事空。我不避諱談死,我隨時都有無常的準備,如果怎樣,I am very happy,此生無憾。」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