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開店24年 她用拉麵撫慰條通女人的心 美濃屋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美濃屋老闆娘陳秀珠27年前赴日學藝,堅持店內所有吃食手工製作。她笑稱自己跟手上福島吉祥物赤牛一樣任重道遠。
美濃屋老闆娘陳秀珠27年前赴日學藝,堅持店內所有吃食手工製作。她笑稱自己跟手上福島吉祥物赤牛一樣任重道遠。
美濃屋老闆娘陳秀珠27年前遠赴日拜師學做拉麵,90年代末將店開在台北市條通區。日本人稱店家老闆娘為「卡將」(日文母親之意),至今未婚的陳秀珠也像媽媽一樣,照顧走進美濃屋的每位客人。
18年前,陳秀珠開始照顧過世好友的4歲兒子,現今情同母子的2人一起熬湯、煮麵,一起看著華燈初上後的紙醉金迷。她不捨條通沒落,堅持把店裡的燈打到最亮、麵煮到最好,吸引更多新舊客走進這曾經喧鬧的巷弄。
美濃屋的湯頭清甜不過鹹,手製麵條彈性佳,肥瘦相間的叉燒入口不油膩。(叉燒拉麵230元/碗)
秋末,不到5點天色已暗,北市林森北路107巷林立的酒吧多數尚未營業,略顯冷清,獨獨巷子最前端的美濃屋燈開得通亮。老闆娘陳秀珠熟練地將遠從日本帶回的藍染布招牌暖簾掛上,「每天都在升旗、降旗,24年了。日本有歷史的店家都是這樣。」一旁的「老麵會」布幔同樣是遠渡重洋而來,珍貴到陳秀珠花7萬元把它嵌進強化玻璃裡保存。

獲日認證 自製熬原味

福岡博多豚骨拉麵、北海道札幌味噌拉麵與福島喜多方醬油拉麵,並列日本三大拉麵,美濃屋是唯一獲得喜多方「老麵會」認證的海外店家。走進店內,以豬大骨、蔬果、昆布等熬煮的湯底飄出清甜香氣,陳秀珠接過徒弟賴喆洋遞上盛著高湯的小碟子淺嘗,微微點頭,「喜多方拉麵的湯一定要清澈、透亮,像水一樣,加進醬油後,可以呈現出醬油顏色,喝了會回甘。」
日文在前、中文在後的菜單上,所有吃食,包括麵、湯、煎餃、叉燒等都是自製,陳秀珠從工作檯下特製的冰箱裡端出一盤麵,驕傲地說:「我的麵很Q,用力捏也不會變形。聞聞看,有沒有聞到麵香?」至今單身的她,每天打烊員工離場後,一人待在特別隔出的製麵間,把日本麵粉變成拉麵與餃子皮,「我的時間都在這裡,要嫁給誰?可以半夜跟我約會的只有無業遊民跟鬼吧!工作結束都幾點了。」
麵條每日現做,因天氣、濕度不同,連煮麵時間都是靠經驗與感覺拿捏,煮出滿意的拉麵時,陳秀珠笑得特別開心。
今年64歲的陳秀珠,也不是沒有過與人攜手一輩子的念想,未滿20歲就有不少人上門議親,其中不乏「師」字輩,「有個工程師的姑姑後來說:『妳什麼都好,就是太有主見。』還有個醫師問我爸爸在做什麼的,我愣了一下,很不高興,回他說:『你是要娶我,不是娶我爸。』」那年代,她在旁人眼中過於聰明,並非好媳婦首選,但也是環境逼得她不得不強悍。
陳秀珠出身萬華,父母做工養6個孩子。排行老三的她,國小就要煮飯、照顧弟妹。2個姊姊嫁人後,母親要求陳秀珠放棄升學,幫忙賺錢、養家。高中畢業她就到營造廠當行政小妹,自學會計、跟著看圖,後來竟成為掌事者,「我是很叛逆、執著的人,那時候滿腦子賺錢。為了融入,罵髒話、工頭請我吃檳榔我也嚼。」
每日凌晨結束營業,員工下班後,陳秀珠會獨自窩在製麵室做麵。
不甘心控整場只是幫人賺錢,2年後陳秀珠乾脆當起老闆,一邊念國立藝專夜校,一邊幫人蓋房子,無奈周轉卡關,黯然退場,後來設計鞋子、找人代工也因資金問題收攤,負債上千萬元。

社長賞識 渡海學技藝

「27、8歲我就知道這輩子大概不會嫁人了,欠那麼多,還要養家,都在籌錢。一邊賣鞋一邊想,做生意要本錢,靠嘴巴講話不用,就去補日文想當翻譯。」80年代,許多日商到台北設立分公司,曾經從商的陳秀珠成了搶手的口譯,日賺好幾千元,「商業翻譯是有眉角的。價格談不攏,台灣老闆喊『不跟你做生意』之類不能翻,我會跟日本人說賣方有堅持與原則、尊重自己的產品,所以不能殺價,幫助他們談成生意。口碑做起來,越來越多人找我。」
山珍海味炒麵配料豐富,有菜、蝦、叉燒,分量大到一般女生吃不完。(250元/份)
那幾年陳秀珠也幫日本美濃屋的社長羽入敏擔任翻譯,「我翻譯完還做筆記,讓下次工作更順,社長默默觀察,我自己都不知道。」對方看她聰明、勤快,想要培養,35歲那年陳秀珠赴日學藝,在店裡從掃廁所、洗碗開始,空檔就搭1小時的車到郡山學製麵。5年後學成,她從本家分家,帶著美濃屋與老麵會旗幟回台。「有人問我怎麼不留在日本要回來,當初借我錢的人,很多是朋友,還沒有借據那種,不用回來還人家嗎?」在羽入社長協助下,落腳最多日本人聚集的條通區。
美濃屋煎餃從皮至餡都是自製,皮煎得酥脆,內餡已有調味,就算不沾醬也相當美味。(120元/份)
喜多方位在日本福島,因水質優良,醬油、味噌、清酒等釀造發達,要在台灣完整重現喜多方拉麵,陳秀珠吃盡苦頭,「氣候、水質都不一樣,20多年前我們就安裝6道過濾系統。為了做出一樣的麵,浪費上百公斤的日本麵粉,高湯也倒掉很多。」
初時醬油從日本進口,但來台後顏色變深、味道變鹹,不容許誤差的陳秀珠輾轉找上台灣醬油大廠的日本籍技術指導幫忙,「他幫我分析日本醬油的成分,我回來繼續研究。在醬油裡加蘋果、昆布等,再等它熟成、過濾。」

落腳條通 成華燈樹洞

1998年美濃屋開業,錯過80年代日商最多的全盛時期,但還有來台建台北捷運、高鐵的日籍工程師,「拉麵就是日本陽春麵,來工作、出差的人想念家鄉的味道,常常來吃。」大骨湯底淋入醬油,放進叉燒、筍乾與手工麵條,味道樸實簡單,卻不時有人邊吃邊落淚。陳秀珠流利的日語,也讓這些異鄉人更加放鬆,「在日本時,所有人都對我很好,易地而處,我也要給這些離家的人溫暖。」遇上示好的客人,陳秀珠給了軟釘子,「我是麵店,不是酒店,不賣曖昧。」喝茫或胡鬧者上門,艋舺長大、工地打混過的她拿著菜刀就往外衝,久了也沒人敢找麻煩。
美濃屋初時在四條通、長安東路一段開業,裝潢相當日式。(美濃屋提供)
店開在四條通,陳秀珠每日看著比電視劇更心酸的情節,「一個太太天天來吃麵,都坐在同一個位置,後來我才知道,她來抓姦。」美濃屋也是條通女人們的樹洞,許多被現實所逼,困在這兒半輩子的苦命紅顏上門訴苦,「有個女生一出生爸爸就死了,國中畢業後當女工,輾轉到紅燈區,媽媽今年走掉,她也快50歲了。」
3年前因為租金問題,美濃屋搬到六條通的現址,距離燈紅酒綠更近。徒弟賴喆洋笑說:「有人帶小姐出場先來這吃麵,吃飽好做事;還有人以為媽媽(陳秀珠)是酒店媽媽桑,我們都很傻眼。」日文裡「媽媽」有2個意思,一是陪酒小姐的領班,另一是店家老闆娘,陳秀珠的確像是媽媽一樣照顧著踏進店裡的每個人,熟人與熟客甚至會叫她「卡將」(日文母親之意);22歲的賴喆洋稱呼媽媽,又多了真實母親的涵義,「我4歲時親媽過世,媽媽把我當她兒子一樣。」陳秀珠毫不藏私地教學,2人相處不時鬥嘴,「我交女朋友,她覺得不行,就叫人家走。」陳秀珠反擊:「你害我這輩子沒嫁人就當惡婆婆。」

肩扛責任 以人情入味

這些年疫情也讓美濃屋受創,陳秀珠寧願吃老本、變賣珠寶,也堅持每天開門做生意,「我最低潮的時候,社長給了我機會,分家過來,他過世以後,本家沒人繼承,我的責任重大。」側身露出制服背後的老麵會字樣,「我把責任背在肩上,怎麼可以收掉。」
店裡的叉燒都是陳秀珠(右)與情同母子的徒弟賴喆洋(左)兩人親手綁、煮、滷,相當厚工。
熬過病毒肆虐的3年,店裡終於又出現談笑聲滿屋的畫面,只是從日語變成中文居多,「以前帶日本人來的台灣人,也會介紹台灣朋友過來啊!」現在美濃屋的客群年齡層更廣,學生、家庭客都有,「我很感謝條通帶給我的一切,讓我還債、買房子。」在她心裡,條通不只是紙醉金迷與逢場作戲,有「人情」就能走得長久,儘管巷子裡的燈,一盞一盞熄滅,陳秀珠依舊把店裡的燈打得極亮,等待客人上門。
陳先生,上班族。

顧客意見 不用開口的默契

我家住天母,公司在汐止,在這吃16年了。現在人都有飲食選擇困難症,我來這邊什麼都不用想,老闆娘就知道我要叉燒味噌拉麵跟煎餃。他們的湯頭好、麵體也是我喜歡的,跟其他新開店家相比,多了份人情味,讓我每隔一陣子就會來吃。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