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放棄學業擔家業 傳承風城獨有水潤餅 德龍商店新竹水潤餅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只有國中學歷的楊水龍,從小跟著父親做餅,經營的德龍商店現在是全台僅存製作水潤餅的業者。
只有國中學歷的楊水龍,從小跟著父親做餅,經營的德龍商店現在是全台僅存製作水潤餅的業者。
新竹市有個特產名為水潤餅,是政府接待外賓的伴手禮,與潤餅毫不相干,因口感水潤軟Q得名。
全台僅存仍在製作水潤餅的德龍商店,藏身在不起眼的巷弄裡,只念到國中畢業的第二代老闆楊水龍,從小跟著父親做餅,供弟妹念大學、讀碩士。4年前他過勞中風,女兒楊佳諭、女婿黃岱彥不捨這近半世紀的古早味失傳,放棄白領工作,回家幫忙,才讓從小吃到大的新竹人,可以隨時重溫記憶裡的味道。
外型圓扁、不規則的餅整齊排在大塊鐵板上,楊水龍神情專注,看著餅微微膨起,飛快用手翻面,反覆幾次,直至餅皮烙上微焦的痕跡,再整排掃進竹編盤裡。

店家資訊

  • 地址:新竹市北區成功路326號
  • 電話:(03)5243-708

全台僅存 風城好滋味

水潤餅是新竹人的平安餅,許多民眾買來當供品,到新竹都城隍廟拜拜。(50元/包)
小小的電風扇無法完全驅離高溫,熱空氣逼出楊水龍額間的汗水,女兒楊佳諭將丈夫黃岱彥處理好的麵團壓成片,一盤一盤搬至爐子旁後,接手父親工作,不讓4年前中風的楊水龍過度勞累。「現在手腳沒有那麼快,比較少做。彼陣太累,連續煎快10個小時,才會倒。住加護病房4天,很多事情都不記得了。」但楊水龍製作水潤餅一輩子,配方、步驟已刻進腦子,半點沒落掉。
水潤餅是新竹市獨有特產,口感濕潤軟Q,類似台語的「水軟水軟」而得名。今年65歲的楊水龍,國小就跟著父親楊金塗學做餅,「這不是很難的東西,古早漢餅店做來哄小孩子吃的。以前做的人很多,但耗人工又沒利潤,慢慢沒有餅店要做。」幾十年過去,德龍商店成了全台唯一製作水潤餅的店家。
麵粉、二砂糖、鹽、酵母、五香粉放進機器攪揉、發酵,切割麵糰成每份35克,壓平後再放到特製鐵板上煎。帶熱度的水潤餅,看起來樸實,口味卻不簡單,一口咬下,先是鹹甜,咀嚼後淡淡肉桂香從麵香裡竄出,隱藏版吃法包肉鬆、抹果醬,都讓人欲罷不能。
40年前,新竹都城隍廟的志工阿嬤將水潤餅做為獻給城隍爺的供品,中元節范謝將軍遶境出巡,會將水潤餅穿成串、綁在神將頸間,供信眾求食,水潤餅於是變身風城人的平安餅。
楊水龍(左)生病後,三女婿黃岱彥(右)不捨當時仍為女友的太太每日搬麵粉、做餅,帥氣辭職愛相隨。
「細漢時阮老爸騎大腳踏車,我騎小台,一人載1箱,騎2、3公里沿路賣,7元20個。」彼時還沒有德龍商店,曾在知名餅鋪擔任學徒的楊金塗為了養活父母、妻子與5個孩子,打過零工、綁過掃帚,「以前日子很難過,我看同學家開柑仔店,好像不錯,回來跟爸媽說。」初時沒錢,用幾十元買一點雜貨開始賣,後來父親頂了設備做西式牛奶餅乾,加上原本就熟練的麵龜、紅龜粿、水潤餅,才正式開了間小店。
「我國中是遲到大王,常被叫到司令台訓話。」並非貪睡愛玩,而是母親規定楊水龍得幫忙做完餅才能出門,「我老爸常說:『國用大臣,家用長子。』」完成9年義務教育後沒再升學,他認分地跟著父親在麵粉堆裡討生活,「當兵才知道錯了,念高中就可以升士官,寫信回家跟弟弟說,一定要往上讀。」4個弟妹最後都大學畢業,甚至出國讀研究所,只有楊水龍始終沒離開新竹。

老小動員 守祖傳家業

「我們家這條路上,很多同學都跟父母鬧翻跑出去。」不是沒想過外出找尋其他機會,「提過,但媽媽不准。我不做家裡就沒人做。」35歲結婚,生了5女1男,與父母同住,全家從老至幼都投入做餅。三女兒楊佳諭回憶:「阿嬤小時候是童養媳,苦過、窮過,有生意來不接,她會罵。」不管學歷多高,踏進家門都得沾上一身粉,「叔叔、姑姑週末回家也都要幫忙。」平日楊水龍每天早上4點起床,孩子們6點加入行列,全年無休。
神明誕辰、祭祀拜拜,新竹市人總要採買,只是時代演變,市場縮小,楊佳諭透露,約莫6、7年前,父親也曾經想過不做。「那段時間生意很淡,水潤餅常溫保存只能4天,早上爸爸拿去市場、城隍廟前給攤商,有些人會說:『這又賣不掉,不要給我啦!』」
楊佳諭大學就讀台北商業大學企管系,畢業後放棄白領工作的想法,回家幫忙,希望說服父親讓機器取代部分人力。
或許真是神明保佑,低潮時行腳節目前往拍攝,原本只有在地人知道的德龍商店、水潤餅漸漸打開知名度。之後,前新竹市長林智堅大力推廣,將之作為外賓來訪的伴手禮,總統蔡英文到訪,他也用水潤餅作為甜點,總統大為驚豔,水潤餅一時供不應求。
從沒人買單逆轉為爆量,楊水龍只要有單上門全都接,當時在台北商業大學就讀的楊佳諭看著父親堅持手做,勞累且無法量產,走不長遠,「以前跟教授跑一些企業,看見他們都轉機械化,覺得可以改變。」畢業後她暫緩當OL的想法,先在家幫忙,試圖說服觀念傳統的奶奶與父親,未料革命尚未成功,父親突然倒下。

三代改革 轉型機械化

「那天是清明連假,附近醫院沒有醫生,後來送林口長庚。」家人做了最壞打算,思考父親若長期臥床該如何因應,「結果他復原超好,醫生都說是奇蹟。後來要轉回新竹,醫生不收,不相信他中風過。」休息一個月的德龍商店,在老闆回歸後重新營業,「出院回家1個月,阿嬤就來叫爸爸做餅了!」
德龍商店藏身在小巷子裡,外觀看起來是間不顯眼的雜貨店。
與嚴肅的第二代老闆不同,今年28歲的楊佳諭說話坦率有趣。問她怎麼沒想過放棄?「阿嬤沒想要不做,爸爸也沒有,斷了也很可惜,所以就繼續。」2個姊姊在福利、待遇較佳的銀行業工作,想回家幫忙被母親勸阻,弟妹都還在上學,留守家中近1年的楊佳諭自然成為生產主力。大她6歲、還是男友的黃岱彥,當時放棄竹科工作愛相隨,楊佳諭笑著說:「我們結婚原因滿特別的,阿嬤比較注重內外關係,覺得不要有外人在,我想說女婿就不是外人,所以掛一個名分給他。」
8年前,黃岱彥原是餐飲集團裡的小主管,與楊佳諭相識相戀,坦言產業過於血汗決定轉職,進入外商公司。「我老婆都沒放假,每次約會只能來店裡,看久就會做,也開始幫忙。」楊水龍病後,家裡幾乎都是老弱婦孺,黃岱彥不捨楊佳諭每天搬重得要死的麵粉,1個月後果斷辭職。
過往楊水龍手捏比機器準,旺季時最多拚出逾5千片水潤餅,黃岱彥雖是30歲的年輕人,有體力,但半路出家,尚未有楊水龍的功力,做到懷疑人生。「剛來時一直捏捏捏,想說不行,我要死了、手要廢掉了,就去找分麵團的機器。」
水潤餅除了直接吃,復熱後包肉鬆是老闆推薦的隱藏版吃法。
夫妻倆都想要機械化,但長輩態度沒軟化,「老闆不是我,金主也不是我,問他一直被打槍,內心很拉扯。」黃岱彥花了半年多還是無法說服,2人最後先斬後奏,「實際操作1個月,老闆才說:『欸賽喔!袂麥喔!』但也是被唸了1年。」
二代間的觀念落差不僅於此,原先不曾休假,在黃岱彥與楊佳諭堅持下,選定週三公休,他們也力行早上8點開工,晚上6點下班,方能照顧2個年幼的兒子。

傳承技藝 建立新制度

楊水龍是新竹土生土長人,與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是國小同班同學。(楊佳諭提供)
「以前更忙,老闆有送批發商,他生病以後都沒送了。」這些盤商得到店購買,只是餅現做、現裝,「有人可能想買一包,如果前面要30包,會等很久。」楊佳諭與黃岱彥開始做訂單分配、客人分流與產量控制,區隔2種客人購買時間,避免擁塞,也立下排隊人潮過多時,每人限購5包的規定。「有些人跟老闆比較熟,怕買不到他要的量,去跟老闆拜託多做一桶,我跟他吵啊!老闆都中風過了,還這樣說。」
磨合四年,楊佳諭與黃岱彥慢慢幫老店轉型。採訪這天是休息日,黃岱彥忙裡忙外,原來是台電人員前往施工拉線,他興奮說道:「我們要再進化了!以後揉麵團到壓成片都機械化。」
楊佳諭(中)懂事開始就在麵粉堆裡長大,跟著爺爺楊金塗(後)、父親楊水龍(前)一起做水潤餅。(楊佳諭提供)
現在水潤餅不只是本地人拜拜吃的平安餅,一包10片賣50元,便宜且成分單純,不少幼稚園買來當小朋友點心,還有很多外地客前往朝聖,一買就是好幾袋。「它是從出生到死都可以吃的。」楊佳諭這1、2年接過不少特別的訂單,有人買來當婚禮小物,也有人買來在告別式發送。「很多人從小吃到大,是記憶裡很重要的一部分。」
對楊家人來說,水潤餅的存在更是不一般。不讓它斷層、消失,不只因為是傳承三代的技藝,更是因為楊家人的童年、青春、人生,水潤餅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平安餅,也是延續、壯大家族的保命餅。
陳先生 嘉義人

顧客這麼說

跨越國界的美味

水潤餅這種東西很奇怪,看起來平凡,但越嚼越香,冷凍可以放3個月,現吃好吃,復熱後也一樣美味。我每次來都會買很多,除了送親戚,外派到日本、韓國,當地人也都很喜歡,北海道的朋友說先微波爐加熱,再用鍋子煎,表面會脆脆的,裡面軟Q,口感更好。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