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初一,廟裡氤氳香煙繚繞,殿前神案擺滿供品,除了常見的水果、餅乾,還有多袋印著「福隆粩」3字的顯眼紅色包裝,這是福隆製菓的麻粩,不少桃園人從小拜到大、吃到大的傳統米果。淡季平日有機會隨買隨有,但農曆10月起訂單滿載至年後,除夕前門市更是人潮爆滿,在地人開玩笑說店址所在的小路根本該改名「福隆街」。
【台灣老店】堅持手作70年 神桌上的供品翻身最夯零嘴 福隆製菓專訪

被視為美食沙漠的桃園,有間低調經營逾70年的老店「福隆製菓」,堅持手工一條龍生產麻粩,農曆年前得提早2個月下訂才吃得到。
麻粩是神桌上常見供品,過往被視為阿嬤吃的老派點心,福隆製菓傳至第二代老闆蔡清坡與兒子蔡昆哲、蔡文哲手裡,他們研發新口味、更新包裝,翻轉定位成為年輕人也愛吃的零嘴與伴手禮。雖然二代人意見時有落差,邊做邊鬥嘴,但一家人的感情就像膨膨的米菓裹上糖、沾上粉,緊緊相黏。

軟綿膨鬆 宅女小紅愛
循著小路,走進四周仍有大片田地的福隆製菓工廠,濃厚花生香直衝而來。「我們什麼都自己來,花生粉也是買生花生炒香再磨粉。」第二代老闆蔡清坡雖已74歲高齡,但說話中氣十足,站在產線旁當總監,看著2個兒子用父親傳下的手法,做出3代不變味的美食,一邊滔滔不絕地聊起製作流程與老店歷史。
「中國也有類似的東西,但台灣的麻粩是用阿拉咧(あられ,日本米果)改的。卡早阮有親戚在台北做,我爸跟他學。因為米果是硬芯,最早的福隆粩比較硬,結構扎實,阮老爸後來改良做軟芯,吃起來才比較鬆。」問是如何改良?蔡清坡笑而不答,原來菓芯是麻粩的最高機密,他只透露米的品質很重要,「不純的糯米,膨不起來。」

所謂菓心是用圓糯米磨成粉、狗蹄芋搗為泥,混合蒸熟至麻糬狀態,切塊、日曬至少1天。「菓芯入油鍋,先用100度的低溫油浸乎膨,再用近200度的高溫定型,之後裹上麥芽糖和白糖混和熬製的糖膏,再加上各種粉。」蔡清坡幾句話說完的製程,實際操作卻相當累人。
熬著棕色糖膏的大鍋前,3代次子蔡昆哲一手大漏勺、一手大湯勺不停翻拌,幫炸好的菓穿上均勻糖衣,太厚,口感會過硬,太薄,粉就沾不上;撈起後交接給弟弟蔡文哲,幫菓上粉,最終送入仿若洗衣機內槽的機器裡,脫去多餘粉類。蔡清坡得意地說:「這我設計的啦!不然會篩到手壞掉。」剛出鍋的招牌花生粩,香氣濃郁,一口咬下,軟綿膨鬆,不黏牙也不膩口,莫怪作家宅女小紅多次在粉專大力推薦。

「『福隆』是我爸爸的字號,以前的客人都會說『福隆ㄟ麻粩』,後來才取名『福隆粩』。」蔡清坡的父親蔡新登1917年生,原在桃園火車站附近開南北貨店,一次出門採購,身上8千多元被偷走,「後來厝裡嘸錢,阮老爸去台北跟親戚拿米果、麻粩來賣,賣得不錯,親戚就教他怎麼做。」
轉型批發 感嘆做白工
這些舊事發生在蔡清坡出生前,身為家中長子,上有3個姊姊、下有2弟1妹,從他懂事開始,就都在幫忙,「爸媽忙的時候,我搬椅子站上去,拌糖、篩粉,搭個手他們就輕鬆很多。」初中畢業,蔡清坡正式成為副手,「我讀冊沒有很厲害,做這個至少可以溫飽。」舊時老人言「吃麻粩,吃到老老老(意即長壽)」,吉祥寓意讓神桌上幾乎少不了麻粩,蔡家自產自銷,生意不差,只是淡旺季落差極大,「除了初一、十五、過年、天公生…,其他時間沒什麼客人,我爸就去幫人拖車、做工。」

80年代,65歲的蔡新登決定退休,蔡清坡開始當家,「當爸爸的都是這樣,怕孩子太累都自己做,他根基都打好了。」之後20年,蔡清坡不只守成,也擴張,除了在自家雜貨店小賣,也轉型做批發,慢慢打出名號,彼時成立沒幾年的萊爾富找上門,「有人拿給他們老闆吃,他很喜歡,希望在他們通路賣。」
前途看似大好,但與萊爾富合作1年後,蔡清坡卻決定喊停,「超商客群年輕,要拜拜的人也不會去超商買,退貨率很高。」他坦言自己算保守,「打平,等於做白工啊!做生意不是衝大就好,食品退就是賠錢,營業用的東西垃圾車不收,最後都拿去餵豬。」
沾上確診 名氣向外竄

2001年,蔡清坡花了700萬元買下現址的工廠改建,蔡昆哲與蔡文哲陸續回家幫忙。蔡家父子都一樣,從小在鍋爐旁長大,「我大哥在PCB大廠當經理,過年一樣要幫忙做。我知道自己會回來,只是看能拖多久而已。」蔡昆哲今年47歲,和弟弟都是海專畢業,因阿公反對家中男丁跑船,雙雙放棄船員的高薪生活。原本也想在外謀職,卻像被大鍋裡的糖膏纏住一般,無法斷捨離。

「看2個老的自己在家裡做,怎麼忍心!也知道我們不接,這種傳統的東西就斷了,沒有人會啊!」蔡昆哲做過鈑金、補習班導師、物流司機,但只要到了過年、7月半,就得提辭呈,「不好意思說家裡做生意要幫忙,想各種理由,連阿公過世都拿出來講。」蔡昆哲掙扎許久,小他4歲的蔡文哲乾脆些,當完兵、做過一份工,就果斷回家。
只是麻粩的淡旺季依舊明顯,「淡的時候真的是一家人坐一起,相對看,沒事情做啊!我爸跟我叔叔有合資開一間塑膠工廠,我們就去送貨。」之後2兄弟結婚,家裡增加新成員,蔡清坡決定開設門市,希冀收入能更穩定。「做批發賣10包可能退2包,開店賣10包就是10包啊!以前人不夠,沒人可以顧,媳婦加入後,幫忙很多。」蔡清坡也研發新口味,「客人說想吃花生粒、黑芝麻口味,就一直試、一直做。」

老店低調經營逾一甲子,未料竟因COVID-19廣為人知。2021年元月疫情嚴重時,政府公布確診者足跡,福隆粩赫然在列,網友們好奇到底多好吃,讓人願意冒險出門。蔡昆哲坦言一開始很緊張,「退貨的電話一直打進來,我們都給退。當時是過年前,又怕備貨賣不出去。」但一週後狀況反轉,「熟客知道生產跟銷售在2個地方,而且都是密封未開,有人退,有人想接。也有很多新客人因為這件事知道我們。」
2代人一起打拚,難免意見不合,開店的時間可以吵,「週日休假,客人在樓下喊著要買,我們不讓我爸下去,他生氣說有錢賺幹嘛不賺?」產品的包裝也吵,早年麻粩都是客人夾幾根放進塑膠袋,秤重銷售,約莫7年前,蔡昆哲看見趨勢,決定使用設計過的夾鏈袋,「我們想走品牌,那就要有包裝。」

父子共事 邊吵邊磨合

蔡昆哲先斬後奏,花了20萬元,訂了1噸重、3萬多個夾鏈袋,「讓客人選,夾鏈袋多5元。那一批袋子3年多才用完,我爸罵得要死。第二批1年多就用完了,因為消費者開始有衛生概念,也有年輕人買來送禮,這樣比較漂亮。我爸之後跟我說『你不要以為做一件事情是對的,就覺得很了不起。』」父子鬥嘴是日常,原本員工聽見他們大小聲覺得怕,現在都習慣了。
「我很討厭炸菓的時候我爸在旁邊,他會一直唸。」比起哥哥,蔡文哲講話更直接,看似抱怨,卻也是擔心父親又想自己來。2兄弟真正掌杓油炸、裹糖其實是這2年的事。「疫情那件事完沒幾個月,我爸突然心肌梗塞,送醫裝支架。他原本還ㄍㄧㄥ著,說睡一覺就好,要是睡了,大概就沒了。」之後2兄弟勒令父親不得再進廚房,「但過年他覺得我們做太慢,看不下去,還是會跳下來做。」

爸爸捨不得孩子太累,兒子也不捨父親過勞,父子3人都試過以機械代替人力,可惜成品不符期待,「菓膨的程度、糖的厚薄…,沒辦法像我們用手可以感覺得到!」蔡昆哲與蔡文哲只能邊做邊看,「就持續找啦!慢慢來,反正我們都還年輕。」未來的路還很長,他們會努力讓這傳承逾70年的古早味不失傳,讓客人「吃到老老老」。
顧客意見 排隊也甘願
吃福隆粩十多年了,最喜歡花生粩,香氣足,吃起來很軟不黏牙,年紀大的人也可以輕易入口,我常買寄給南部親友。每年過年一定會去現場排隊,一次排一個多小時,每人限購2包,但花的時間很值得。

福隆製菓
-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潮洲街74號
- 電話:(03)338-4346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