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堰治水、親水的綠色基建,是新北市府砸下5億元經費委託安倉營造完成,為了讓魚梯真正發揮魚類洄游功能,而非只是作作樣子、僅能供少數魚類通過,總經理張立雍爆料,怕魚不走,還額外支出200、300萬元邀請清大曾晴賢教授顧問團隊進行水中生物環境調查、優化魚梯設計。
【爛尾救援王番外篇】他為各式魚找到返鄉之路 還設AI魚臉辨識系統 安倉營造執行長兼總經理張立雍專訪

魚兒魚兒水中游,但過去新店溪洄游魚類游到了碧潭堰就斷了返鄉之路,因為堰體實在太高,溯到碧潭堰就游無路、躍無步。直到近年安倉營造標到新堰體工程,在新北市水利局要求要有魚梯、魚道生物走廊的設置下,2023年、中斷了46年的溯源通道才又重新開啟,包括香魚、蝦虎魚在內的20多種有溯游習性的魚類得以再度踏上尋根之旅。
過去河川壩體即使有魚梯、魚道,但絕大部分沒有考慮到大魚、小魚、各種溯游魚類的泳技,都是單一規格,結果只有很會跳躍、很會游泳的魚種可以游過去,對於那些攀爬性、黏貼性魚種通過就很吃力、或是根本就沒力氣越過去。

為此,新碧潭堰的魚梯建置,真正從魚的角度著想,不僅是魚類泳技、水流速度,連水流聲、連魚的聽力都琢磨進去。採了為魚客製化的二維水理「斜隔壁式魚梯」設計,張立雍說:「過去魚梯結構都一個樣,只對少數魚類有利。我們的很不一樣,聽從曾晴賢教授建議,利用水閘門來控制水流通過的速度,減速到魚能游過去的程度,再用斜隔壁形成魚兒愛的激流環境,也因為有像溪石的斜隔壁設計,而有了緩急、深淺的區別,這樣不同的魚就都可以找到它們適合洄游的路徑。」

為讓魚兒很容易聽到、察覺到魚梯入口,魚梯旁即是一個6米寬的常流時的排放道,高低落差設計下,河水衝進休息潭池時會產生水流及聲音,便能把溯游習性的魚類給吸引過來。魚梯內還設有水中即時監測的攝影鏡頭,跟魚臉辨識系統、也就是「AI魚類辨識整合系統」配套後,學術上可供生態研究,民眾從YouTube也能看到魚游直播畫面。另外,在魚道牆上更規劃了一個觀景窗,這如今已成為民眾假日休憩打卡的一個新景點。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