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股市創新高不是停止再投入的理由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美股創新高,如果擔心風險,可以用再平衡處理。(翻攝NYSE臉書)
美股創新高,如果擔心風險,可以用再平衡處理。(翻攝NYSE臉書)
上週五(2月23日)美國股市在NVIDIA等科技類股推動下持續上漲,標普500指數也創歷史新高。這看來是一個好消息,但也帶來困擾。
歷史高點是否代表才剛開始要投資的人,面臨的是一個很差的時間點?是否也意謂已經投入的人,要考慮實現獲利呢?

持續買進 享完整獲利 

想一下,若有一個市場,在某投資人40年的投資期間會上下波動,但市場指數會從10漲到150。在這40年間,這位投資人會多次看到市場出現歷史高點,不論20、50或100,都是前所未見的高點。
但這位投資人不能因市場漲到20,就因為最早10元買進的部位有一倍獲利就賣出;也不能因市場漲到50,就想說太貴了,不要再定期投入。這樣的舉動都會錯過之後的上漲。相反地,他不僅要持有早先買進的部位,同時繼續定期投資,才會完整參與到這40年間市場的成長。
當然,市場回跌時會讓這做法看來不對,如高點之後市場跌了30%,把之前的獲利侵蝕殆盡,新投入的資金也虧損,此時高點暫停投資、離開市場,看來像是對的。但需留意,假如你投資的是一個具長期成長性的市場,遇高點就離開,常遇到的狀況就是錯過後續的獲利機會。
以我自己為例,在2006年12月底開始美股的指數化投資,當時標普500指數是1418點,已經快要回到網路泡沫前的高點。中間十幾年,不論市場下跌,或是上漲達到歷史新高,都持續買進,並持有之前的部位,也因此我才能完整地享受到美股這段期間的成長。

投資組合 定期再平衡

但假如一個市場真的漲太多了,甚至形成泡沫,難道還是傻傻地一直買進嗎?這就要靠更高層次的整體投資組合管理,而對於資產配置的投資人來說,解答就是定期的再平衡。
例如某一年全球股市大漲,但債券沒有漲那麼多,原本設計股債比8比2的投資組合,到下一年檢視變成9比1;這時執行再平衡,就會把10%的股票部位賣出,轉往債券,讓股債比回到8比2。當然,再平衡也可以在不同地區市場間執行。
再平衡可讓投資人將相對於其他資產類別漲太多的市場,進行一些調控,維持在自己預設的比率。
結論就是,面對相對於過去的歷史高點,並不是不能繼續投資的理由。而面對市場可能「漲太多」的風險,可以用「再平衡」來處理。

綠角小檔案

財經作家,著有《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等書。自2006年起在「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與看法,是台灣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倡議者。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