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熬銀彈番外篇】中年創業成功 他們勸別因討厭老闆離職

8 more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林益慶(右)與郭怡妙(左)10年前放棄光電產業副總職稱與光環,中年轉業賣起當時台灣尚未有人在做的新鮮白木耳飲品。
林益慶(右)與郭怡妙(左)10年前放棄光電產業副總職稱與光環,中年轉業賣起當時台灣尚未有人在做的新鮮白木耳飲品。
8more創於2013年,那年董事長林益慶43歲、總經理郭怡妙44歲,2人一起卸下光電產業副總職稱,走進藏身巷弄的小店廚房裡,熬起一鍋又一鍋的平民燕窩。
「一開始送產品到講過課的公司,當講師是時候人家會來迎接,送貨不能進去,扛著飲料站在門口等,就覺得被看不起,但那是自己是想像,自己編出來的劇本,別人可能就是職責所在,根本就沒這樣想。」中年歸零,轉行創業,林益慶的調適能力算強大,他笑說:「因為有生存危機啊!要面對現實。就開始自我催眠,我要重新創造自己。」
20240312bus003
初創業時,林益慶(右)與郭怡妙(左)除了顧本店、外送,還會到市集擺攤、參展,希望更多人認識新鮮白木耳。(8more提供)
林益慶與郭怡妙在創立8more前曾是優人神鼓的劇團經理與活動部門主管,後來成為政大EMBA同學,決定一起創業,開顧問公司,幫助企業內訓。平順了幾年,直到金融海嘯時業績幾乎歸零,恰巧一名學長要進軍光電,找他們幫忙,2人又踏進不同領域,一待又是四、五年。
跨過40歲後,即便工作成績傲然、受到重用,他們總覺得擁有自己的品牌,仔細耕耘似乎更符合自己個性,還在盤算是否要2次創業時,2012年到屏東參觀,林益慶發現太陽能板下方有塊地種植有機黑木耳,似乎是個新商機。他們2人研究、參訪有機黑木耳農場之後,又發現市場已經太成熟,無意間發現剛被復育出來的新鮮白木耳,這才一頭栽進。
20240312bus003
林益慶(左)常常會發想特殊口味的白木耳飲,郭怡妙(中)總是使命必達,研發出成品。
「我們創業不是什麼從小就養生,不是說什麼家人得癌症,立志要改變了什麼,都沒有,它是一路組合,是隨時去察覺別人沒發現、可能的機會。」初時一個月營收僅二十餘萬,第一年林益慶與郭怡妙都沒領薪,靠著賣房、賣地的資金撐著,「我們要做的是事業,不是一間營收幾十萬、幾百萬元街邊店,所以收到的錢就又投入公司,研發、員工訓練等等。」
20240312bus003
林益慶(右2)、郭怡妙(右1)與員工感情很好,開會時不若一般企業嚴肅排排坐,互動活潑。
一起工作多年,免不了意見不合,林益慶直言,「怎麼可能不吵架!我們節奏和頻率本來就不一樣,但就是個性、專業不同才想各取所長合作。」郭怡妙很務實,「以前吵到想拆夥,但最後會思考合夥的理由,拆了,之前努力也白費了。」
20240312bus003
新鮮有機草莓熬成果醬後與新鮮白木耳一起煮,香氣十足且吃得到果粒,今年更與甜點店法朋合作推出加入荔枝凍的草莓白木耳凍飲,很受歡迎。
2人打拚了10年,8more迎來破億元的年營收。對於中年轉行,2人有各自的體悟,但共通點是提醒不該為了想逃離某份工作而選擇創業。「中年轉業,如果心態是來自公司、主管對你不好,你要轉業,那麼再怎麼轉,問題都會一樣存在。你逃離的有一部分也是自己的問題,不願意去面對問題的時候,到各行各業相同的問題你是帶著走的。」郭怡妙的分析直接而犀利,「轉業是自己要轉,知道我想要做那件事情,操之在我,你才更能夠有足夠的心智力去面對創業的種種困難。」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