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名店】年過四十賣屋賣地創業 熬出上億元年收 

8 more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林益慶(右)與郭怡妙(左)10年前放棄光電產業副總職稱與光環,中年轉業賣起當時台灣尚未有人在做的新鮮白木耳飲品。
林益慶(右)與郭怡妙(左)10年前放棄光電產業副總職稱與光環,中年轉業賣起當時台灣尚未有人在做的新鮮白木耳飲品。
10年前,林益慶與郭怡妙卸下光電產業副總的職稱,賣起當時台灣尚未有人在做的新鮮白木耳飲品。2個餐飲小白靠著1人1台調理機研發,在巷弄的冷僻小店裡熬煮一鍋又一鍋不添加額外成分的「平民燕窩」,收獲孕婦、銀髮族與注重養生的青壯年青睞,至今1年用掉12公噸白木耳,去年營收近億元。
中年轉業,他們非常清楚,創業不只是要一家街邊店,而是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出捷運站得走十餘分鐘,才能到達8more的板橋門市,店在巷弄裡,不細看可能會錯過,但對網路客群占六成的8more來說並不困擾,「我們的客人多是網路先看到,再找到實體店,開在冷門處除了租金考量,我們的商品也需要花時間介紹,太熱門的地點停車位難找。」8more董事長林益慶剛說完選點原則,就有客人上門。
20240312bus001
初創業時,林益慶(右)與郭怡妙(左)除了顧本店、外送,還會到市集擺攤、參展,希望更多人認識新鮮白木耳。(8more提供)
20240312bus001

印度尋自我 遇合作夥伴

「我們是新鮮白木耳加紅冰糖熬煮,零添加劑。女生一般會選紅棗口味,這是跟甜點店法朋合作的草莓白木耳凍飲,您可以試試。」門市人員推薦一款、就倒一小杯讓客人試吃,還拿出新鮮白木耳展示,透亮、軟嫩,近聞還有淡淡似玉蘭花的香氣,與常見的黃、扁、散發刺鼻味道的乾貨截然不同。
「市面上很多是中國進口,除了農藥,為了長期保存,還會泡非天然的二氧化硫。」見客人結帳,林益慶走向前,送了一瓶含優格與白木耳的新品,總經理郭怡妙笑著說:「做生意要大方。」創業初期市集擺攤、參加展覽,就是這樣半買半相送,慢慢打開市場。
8more創於2013年,那年林益慶43歲、郭怡妙44歲,2人一起卸下光電產業副總職稱,走進廚房。
林益慶是宜蘭人,臺北工專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畢業後曾到紙廠工作,不甘心當一隻「工蟻」,辭職跑到賣場做企劃,半年後轉職廣告公司,從幫忙買便當的小助理做起,苦熬3年升為製片。為了夢想賣肝、灑熱血,某日突然覺得被掏空,27歲時看了一本奧修的書後,他灑脫辭去工作,飛往印度。「在那邊遇到優人神鼓團員,聊一聊,後來就進裡面工作。」
相較林益慶青年時期前段的逐夢踏實,郭怡妙似乎不羈一些。出身嘉義公教家庭的她,沒達成父母期待考進醫學系,而是北醫藥學系,惹得雙親不快,自己也不開心,畢業後更是茫然。「藥學也不是自己愛念,不知道幹嘛,就跑去印度流浪。」因喜歡當地文化,她在台灣開了間小店,賣手工藝品,「愛開不開的,每次藉著去印度補貨就關店3個月。後來朋友介紹我認識林董,他帶我進優人神鼓,開始穩定地工作。」2個在印度找自己的人,也在那裡找到之後20年的合作夥伴。

銷售白木耳 賣房產創業

在優人神鼓,林益慶是劇團經理,郭怡妙負責活動部門,2人將原本經營辛苦的優人神鼓推到商業場,可以自給自足。後來成為政大EMBA同學,決定一起創業,開顧問公司,幫助企業內訓。平順了幾年,直到金融海嘯時業績幾乎歸零,幸好窮途的盡頭仍有光,一名學長要進軍光電,找他們幫忙,2人又踏進不同領域,一待又是4、5年。
跨過40歲後,他們總覺得擁有自己的品牌,仔細耕耘似乎更符合自己個性,還在盤算是否要2次創業時,2012年到屏東參觀,林益慶發現太陽能板下方有塊地種植有機黑木耳,似乎是個新商機。他們2人研究、參訪有機黑木耳農場之後,又發現市場已經太成熟,「開始有業者添加增稠劑,當一個產業在想辦法節省成本時,就不適合切入了。」
20240312bus001
台灣學術界十多年前復育出新鮮白木耳,技轉給大型農場,郭怡妙與林益慶發現後積極接觸談合作。(8more提供)
但也並非毫無所得,林益慶意外在農場牆上瞥見一張照,「好像是白木耳,可是白木耳不是乾燥的嗎?我問說能不能看,他說不行,我就有興趣了,越不行表示越有門檻。」那日林益慶回到台北立刻告訴郭怡妙,「我們來研究白木耳。」什麼都不懂的門外漢懂得找專家,「寫信給亞洲大學的教授林俊義,對方以為我是來亂的,不理我。後來我就說要捐太陽能板,可以合作,才接觸到。」
白木耳被稱為平民燕窩,種植難度比一般菌菇類高,需要水卻又不能太多水,生長環境溫度得控制在22到25度,還容易有蟲害。台灣學術單位克服重重難關,重新育種,技轉給幾個農場,將庫房模擬成森林裡的濕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讓白木耳可以不用藥、乾淨成長。林益慶、郭怡妙後來決定與農場合作,對方生產、他們銷售。2人遞辭呈,一人賣屋、一人賣地,合資300萬元,創立8more。

分工相互補 鎖定主客群

他們的共識是要做不參雜添加物的新鮮白木耳飲品,找過餐飲老師指導,「試做就知道不是我們要的,決定自己研發。」林益慶與郭怡妙1人買了1台調理機,在各自家裡查資料、試做,「我們喝得舒服、親友喝覺得可以,大概1年多才在台北市八德路開店。」位置偏僻,產品也生僻,林益慶想盡辦法吸客,「發DM會被丟到地上,那就做社區報,還請會雜耍的朋友到門口演出。」
20240312bus001
林益慶(左)常常會發想特殊口味的白木耳飲,郭怡妙(中)總是使命必達,研發出成品。
郭怡妙花更多時間烹煮、微調。初始僅原味、紅棗、玫瑰等6種口味,甜度約3到4度,「1次煮1鍋、1鍋10瓶,到現在還是專人專鍋,每鍋固定配比、SOP,才能維持口感。」
第1個月業績22萬元,扣掉房租、食材所剩無幾。「第1年我跟董事長都沒領薪水。第2年1人月領1萬元,林董有2個孩子,要給家用。」單身的郭怡妙帥氣地說:「我顧好自己就好。」即便收入銳減,她也沒想過回家求助,「自己的選擇就要自己負責。」
20240312bus001
林益慶(右2)、郭怡妙(右1)與員工感情很好,開會時不若一般企業嚴肅排排坐,互動活潑。
對比2人讀書與早年工作經驗,以為林益慶是相對穩定的,沒想到相反。「她屬於按部就班、執行到底;我就是往天上飛的。」他不時提出異想天開的口味,薑黃、燒仙草等,郭怡妙會在定格幾秒後埋頭研發,客人接受度不高就再調整,或是忍痛淘汰。
20240312bus001
新鮮有機草莓熬成果醬後才入白木耳一起煮,成品香氣十足且吃得到果粒,是很受歡迎的季節商品。
20240312bus001
新鮮有機草莓熬成果醬後才入白木耳一起煮,成品香氣十足且吃得到果粒,是很受歡迎的季節商品。
原想產品好就會有顧客,後來才懂並非如此。第3年他們開始找TA,鎖定孕婦、不想讓孩子喝太多手搖飲的爸媽等做推廣。林益慶還創了「順便生活圈」概念,「白木耳有豐富纖維,可以順便。另外就是把台北地區規劃成一圈一圈,我打給顧客,說:『王小姐我要過去妳那邊,要不要順便幫妳帶2瓶?』她說好以後,再打給附近的李小姐,『有客人訂貨要送過去,妳要不要順便?』沒有就變成有了。」
業績明顯成長是在2016年,彼時電商已蓬勃發展,8more才決定進攻。「我們是台灣第1個投入新鮮白木耳的業者,當時認識的人太少,有實體店,進來看得到、摸得到。」隨著人們對於食安、養生有概念,也了解新鮮與乾貨的差別,他們開始在FB、LINE社群、Google等平台投放廣告,隔年業績從7位數突破到8位數。

競爭者眾多 營銷做升級

前幾年的疫情,因坊間認為白色食材有助養肺,8more影響不大,前年業績破億元,「我們的保存期限短,只有10天到2週。去年大家都出國,預期無法收貨,反而有影響。」
20240312bus001
新推出的銀耳優格雪克飲,結合銀耳與優格,口味特殊,加入草莓、百香果等水果微甜順口。(150元/300ml)
約莫這5年,許多人搶進白木耳市場,林益慶覺得把餅做大是好事,只是競爭者眾多,包括產品、行銷、經營模式都要升級,「全世界沒有白木耳專有工廠,我就蓋一間中央工廠。」有大企業想合作,2人樂觀看待,也研發保存期限達1年的常溫機能飲,希望拓展至國外。
一起工作多年,免不了意見不合,林益慶直言,「怎麼可能不吵架!我們節奏和頻率本來就不一樣,但就是個性、專業不同才想各取所長合作。」人到中年,都遇過大風大浪,「剩的時間、資源也不多,還不好好珍惜?」郭怡妙也很務實,「以前吵到想拆夥,但最後會思考合夥的理由,拆了,之前努力也白費了。」2人不是夫妻,合夥時就清楚目標,他們放棄原有的一切中年轉業,要創的不只是一家街邊店,是一份自己的事業。

顧客意見:新鮮且口味多

以前喝的是罐頭,8more是新鮮白木耳煮的,喝起來香氣跟口感不一樣。8more一般的產品甜度比較低,還可以客製無糖款,適合怕胖的女生。加上很多水果口味,我最喜歡季節限定的桑葚口味,有很多果肉,會爆漿那種,吃起來酸酸甜甜的。但白木耳的價格還是比較高,捨不得天天喝,大概1個月會買幾瓶放冰箱,有時可以當早餐,熱量低又有飽足感。

Corrine,內湖人

20240312bus001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