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I help you?」打破短暫靜默的是老闆娘葉鳳珠熱情的招呼聲,接著一連串行雲流水的英語介紹,男孩驚訝之餘,也能放寬心點單。「老闆娘英語很溜,有時候客人問多了就找她求救。」在店裡工作近30年的資深員工邊夾蛋糕邊讚嘆。其實店內員工不管年紀,或多或少都能說上幾句英語,畢竟店址位在天母美國學校旁,來客母語大多不是中文。
招牌的起司蛋糕有濃郁的乳酪與淡淡柑橘類香氣,搭配底層的消化餅乾,口感濕潤卻又不過軟。(55元/片) 男孩離開時手裡拿著招牌起司蛋糕與起司餅,產品問世時,他都還沒出生,卻是他熟悉的美式風味,也是許多老台北人舊時難得奢侈的甜點,蔣家後代、藝人陶晶瑩與大小S等都是常客。
「很少有人像我這樣下重本,台灣第一家做起司蛋糕的是我們,不加一滴水,底下那層餅乾是進口消化餅,核桃一箱都好幾千元。」送走外客,切換回台語的葉鳳珠,就像鄰家阿嬤親切感十足,但對於食材與配方口風超緊,連奶油乳酪的品牌都是機密,畢竟那是讓這家店起死回生的祕笈,除了自家人,她一律不透露。
吃吃看的雞肉泡芙外層是酥皮,包進拌炒洋蔥與番茄的雞肉,香氣濃郁且美味。(55元/片) 吃吃看創立的真實時間不詳,可以確定的是葉鳳珠43年前從一對英國夫妻手上頂下以手工麵包為主要產品的小店,「以前店名就叫『Tasters』,剛接的時候,旁邊都是田,美國學校還沒蓋。我爸爸來看了,還問說『這是要賣給誰?』」陷入回憶的葉鳳珠笑得開懷,當年她才28歲,牽著大女兒,肚子裡還懷著老二。
葉鳳珠在陽明山上出生、長大,家裡有3個兄弟、5個姊妹,「我們家種筍子、橘子,後來經營私人公車。」她念泰北高中會計科,流利的英文是在英國大使館打工當保姆時訓練出來的,畢業後幫家裡管帳,婚後則在家帶娃,因擔任公職的丈夫薪資不高,她不時得接些手工貼補家用。
「我姊姊在吃吃看當店員,她告訴我老闆要回去,我喜歡做生意,就想頂下來。」但周邊的人包括丈夫都反對,她扛下壓力,四處標會、籌錢,「我比較殺頭膽,阮尪一個月薪水幾千元,頂這間店花了上百萬元。」當時唯一的本錢是年輕力壯,「做不起來還有機會重來,失敗就去做苦工。」
讓人訝異的是那時的葉鳳珠對烘焙一竅不通,「店裡有師傅啊!彼陣大家年紀差不多,揪他們入股,都做到現在。」草創期的許多細節她已記不清,只反覆說著「足辛苦」。
吃吃看的餐廳裝潢與外帶蛋糕的店面一樣,滿滿復古感,還有藝人曾前往取景拍攝MV。 80年代初天母還不那麼熱鬧,剛入烘焙業的葉鳳珠連發傳單都不會,每天在櫃檯站足12小時,卻等不到幾個客人,「有時候連房租、員工薪水都發不出來,不能欠啊!只能回娘家周轉。」
不想坐以待斃的葉鳳珠,到附近的外國學校招攬生意,「你聽過開麵包店還兼賣炒飯、炒麵嗎?他們的飯叫做fried rice,麵叫做fried noodles,那些外國老師吃完都說taste good!」一天不過2、30份,但都收現金,不無小補。賣不完的麵包碎成粉賣給人炸東西,「有奶油、果醬的都丟掉,我們要做信用,東西要新鮮。」
餐廳販售的鹹食德國豬腳,皮酥脆、肉軟嫩不柴,是許多老天母人懷念的味道。(460元/客) 即便努力,生意依舊慘澹,合夥的2位師傅一度想退出,葉鳳珠力勸,「我跟他們說:還年輕,再拚一下,廚房你們顧,店面我來發落。大家都很古意,就一起撐下去。我生小兒子那天都還在店裡,覺得肚子怪怪才跟員工說我先去生,你們顧。」
苦熬近6年僅能維持收支平衡,要她止損的聲音沒斷過,「有一次我去拜拜,嬸嬸跟我說『有那個運,神就助,沒那個運,神就誤(耽誤)』。」沒搞懂嬸嬸是激勵或勸退,葉鳳珠的解讀很正向,「我不認輸,我覺得我會有那個運。」
鬥志像是被加了發粉的麵糰急速膨脹,她開始思考改變方向,拜託去美國的朋友買了一本食譜,「拿回來就翻啊!看有什麼是台灣沒有的,就看到起司蛋糕。」
她英翻中,搜尋食材、看比例,先自己試做,再跟師傅一起研究,「這邊很多外國人,也滿多在國外吃過的有錢人,他們吃了會告訴我們蛋糕太鹹、太甜、太軟,就一直調整。」慶幸店開在天母,當時有許多賣外國食材的雜貨店,光是奶油乳酪就試了不下十種,終於做出香氣十足、扎實卻不過硬的起司蛋糕。
吃吃看位在天母美國學校旁,有許多外國客人上門光顧。 並非一款蛋糕救全店、推出就爆紅,客群是慢慢累積。那段時間葉鳳珠想到就去翻「寶典」、創新品,「像雞肉泡芙的內餡我切一切、炒一炒,皮要揉麵粉就交給師傅,大家再來吃吃看。」
起司蛋糕真正打響名號是30年前,那時一碗陽春麵25元,一個7吋蛋糕售價逾300元,一般人難以負擔,便切片販售,每片35元,吸引客人花小錢嘗試,並兼賣茶飲與咖啡,「我用立頓茶包,還有當時最好的狀元咖啡,客人就這樣搭配享用。」加上美國學校遷至店旁,人潮開始聚集。
吃吃看餐廳的英式午茶雙層,能吃到三明治、布朗尼與招牌起司蛋糕、起司餅等,很受歡迎。(300元/組,附1飲品) 早期葉鳳珠守著店是等客人上門,後來客人變多,生意好時排隊人潮不斷,平日4個孩子多是由丈夫看顧,寒暑假一個個都跑不掉,全到店裡幫忙,幼稚園就聽得懂「How much」,還會幫忙算帳。
「主播蔣雅淇從學生時就來我們這裡,後來當了記者來採訪,之後很多節目來。我兒子高中時都叫我低調一點,他怕被綁架。」孩子們向來樸實,不大讓同學知道自家是名店,大女兒黃若嫻與小兒子黃資堯透露,「是因為假日要在店裡幫忙,同學約不動覺得奇怪,才瞞不住。」
一切好轉之際,2002年房東決定賣房,告知易手後若買家不願繼續出租,只能請他們搬離,葉鳳珠不想穩定的生意受影響,咬牙買下店面。為了開源,她聽朋友建議,在旁邊又開了家當時不算普及的西餐廳,那年剛從二專食品科學系畢業、在咖啡廳打工的黃若嫻因此被召回,成了正職員工。
母親開店時黃若嫻才5歲,曾想過外出謀職,但身為長女,自覺要擔起責任,「一開始在廚房,後來吧台缺人又被調過去。我對烘焙有興趣,現在負責起司蛋糕跟起司餅。」她自嘲:「我根本被當兒子養,那烤盤多重啊!」
黃若嫻是家中長女,畢業後沒多久就進入自家店裡幫忙,現在負責製作起司蛋糕與起司餅。(吃吃看提供) 其他手足各有工作,但從小在店裡長大,加上母親年歲漸長,大家都放不開手,自尋定位,除了遠嫁加拿大的老二,黃若嫻負責後場,念商的小妹黃萭稐與么弟黃資堯平時在管理上提供意見,逢假日就回家搭把手,只是年輕一輩希望與時俱進,老一代卻有堅持。
黃資堯點出二代落差,「年輕人習慣用網路,電商勢必要做,但媽媽不熟悉,會覺得為什麼要這樣做?這部分要花比較多時間去說服。」前幾年疫情爆發,讓第二代有了機會,架設網站、接網路訂單,慢慢做出成績。
黃資堯(左)還沒上小學就在店裡幫忙結帳,現在雖然在外工作,週末會回家幫媽媽葉鳳珠(右)。 年過70,葉鳳珠依舊每日坐鎮店裡,是閒不住,也是不放心,「客人有什麼意見要聽啊!」2間店面跑,上下樓動作依舊矯健,「張忠謀九十幾歲都還在工作,我怕什麼。」自豪體力不輸年輕人,卻沒想要再開另一家店,「做生意要心安理得,味道不要跑掉,一間店顧得好就好了。」
當年很拚是為了家,現在兒孫滿堂,一路走來苦沒少吃,但吃吃看的蛋糕要讓客人無論隔多久上門,都能嘗到生命中最甜的滋味。
張先生,淡水,51歲。 顧客意見 重乳酪蛋糕很綿密 小時候住士林,這家店我在國中時吃過,後來搬家20多年沒吃了,今天特別來買,想回味一下,店景、口味都沒什麼改變。他們的重乳酪蛋糕很有名,特色就是底下有消化餅,原料實在,吃起來很綿密。只是不好停車,想吃沒那麼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