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3月,位於宜蘭傳藝中心內的Mao's樂陶陶(後簡稱樂陶陶)體驗店甫開幕,平日下午就有5組親子客預約做拓印盤,第二代老闆毛選媛溫柔指導4歲小客人將雙手塗上獨家調配、顏色粉嫩的油畫釉,「來,我們小手手在盤子上壓大力一點點喔,等下媽媽在旁邊寫字。」孩子可以印上手印、腳印、屁股印,或與家人一起拓印全家福,在親子界深受歡迎。
【台灣老店】曾被父瞧不起拒燒的平價陶 幫窯廠起死回生還成企業最愛禮贈品

鶯歌是知名的陶瓷重鎮,已有44年歷史的Mao's樂陶陶前身曾是當地最大窯廠,第一代毛昌輝獨創有油畫筆觸的油畫釉,將陶器從實用類花瓶提升至藝術品,卻不敵中國大陸低價競爭,漸漸沒落。
女兒毛潔軒與毛選媛不希望陶器只能曲高和寡,創作碗底可寫字的客製化字碗,推出平價生活陶器,卻被藝術家老爸認為走回頭路而強烈反對,二代爭執不斷。直到10年前父親中風,女兒完全接手,研發可量產的客製化商品,成為企業禮贈品首選,老窯廠轉型,也重生了父女關係。
樂陶陶首間體驗店落腳宜蘭,而非起源地鶯歌,因為毛選媛與姊姊毛潔軒想讓鶯歌陶瓷走出去。樂陶陶已有44年歷史,主要生產碗、盤、碟等陶器,首創碗底寫有「飽、愛、囍」等字,也提供客製化設計、改字,概念圍繞著愛與家庭,站穩禮贈品市場,如金馬影展、白蘭氏、台北101都曾主動請她們客製禮品。

沒想到溫馨商品的誕生,竟經過激烈家庭革命,毛選媛笑說:「我爸覺得我們做這什麼東西,他做的是一件幾10萬元的陶藝品,認為我們走回頭路。」
鶯歌名窯廠 領時代風潮
父親毛昌輝10年前中風,現已退休,因採訪來到窯廠,滿臉慈父笑容,還叮囑記者先吃飯再工作,令人完全無法聯想到嚴父形象。毛選媛反倒像嚴女,經常提醒父親拍照要笑,不能駝背,幫他梳理頭髮,「如果看到他以前樣子,你應該不敢跟他講話,他中風後很像換了靈魂。」
樂陶陶前身為毛昌輝創立的祥鑫窯,1990年代為鶯歌最大窯廠,出生於屏東窮苦家庭的他,背負出人頭地的冀望,不自覺逐起高冷心牆。他是家中唯一念大學的小孩,文化大學化工系陶業組畢業後,在鶯歌陶瓷廠工作2年,「那時候陶瓷市場正要興盛,所以創業。」他偶爾因中風詞不達意,兒女們立即補充說明。
祥鑫窯創立初期,幫人代工小陶偶外銷,毛昌輝因熱愛藝術創作,3年後很快轉型做花瓶、茶具等實用類陶瓷,長女毛潔軒很佩服父親總作市場第一,「當時市面上產品大多是素色,彩繪也是找附近阿姨一人畫一撇,他就要做成藝術品,找復興美工、藝專畢業的畫師,培養專門的拉胚師傅,引領鶯歌陶的趨勢。」
獨創油畫釉 昇華藝術品
毛昌輝特別喜愛畢卡索、莫內、克林姆的油畫,常帶小孩上故宮、美術館,毛潔軒記得:「他會一直講解,連導覽員都來聽,他很講究看畫要看進去畫裡面,要身歷其境的感覺。」
窯廠3樓擺放大量毛昌輝的早期作品,他不顧女兒擔心凌亂,興奮地請記者參觀,宛如賞畫一般,從水墨層層暈染的山水畫、以大膽線條與色塊勾勒的印象派人臉,到前衛的女體描繪,風格多變,「你摸這個,浮雕的。」他為陶藝品做出立體肌理感,獨創色彩如油畫筆觸的油畫釉,小女兒毛選媛講解:「早期鶯歌做陶瓷都買現成的釉,但爸爸是化工背景,都自己調配釉藥,有的要上3層,才會看起來有層次,再經過1,000多度來回燒2次以上,難度很高,也很耗時間。」

毛昌輝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毛選媛回憶銷售盛況:「他早期不用行銷,遊覽車一台接一台來買,建國花市盤商都會來包窯(單次燒窯大小件作品全買),怕搶不到,價格從5,000到2萬元都有。」毛昌輝的作品也越做越大件,從實用跨入藝術擺設領域,不少公司老闆是收藏家,價格最高的作品為瓶身手刻《心經》經文的花瓶,要價80萬元。

只是藝術家的執拗,連女兒都受不了,毛潔軒沒好氣地說:「他把我們當男生養嘛,半個人高的大胚,我們要搬得動耶,如果打破胚,他會很生氣。」她被父親強迫念復興美工,18歲進窯廠幫忙,摩擦不斷,「爸爸決定畫什麼,都要在他的控制之下,但成就是他的,我們沒有感覺。」她曾轉行當櫃姐,再也不想做陶,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再不回來,窯廠可能會收,早期跟我們差不多大的窯廠都轉型了,例如作品縮小,調成市場可接受的價格,開始量產,他還在追求獨一無二,要員工慢慢畫。」

姊弟共打拚 客製化字碗
隨著中國低價陶崛起,台灣陶漸漸流失市場,鮮少人願意從事陶業,祥鑫窯從全盛時期30多名員工,只剩下2、3位,妹妹毛選媛畢業即返家與姊姊並肩作戰,她開玩笑說:「我們姊弟很團結,因為從小的敵人都是爸爸,哈哈,他對我們非常霸道,我們唯有一起努力,才有機會另闢一片天。」
年輕世代有自己的創作想法,毛選媛每天用爸爸手做的陶碗吃飯,「他這個釉色這麼傳統,我想做自己的碗。」從小學書法的她靈機一動,在碗底寫一個飽字,2010年在臉書分享,吸引不少人想買,或訂製自己想要的字,也開啟她與姊姊的客製之路,推出品牌「Mao's樂陶陶」。

但毛昌輝一開始不願燒女兒的作品,規定她們下班才能製作,毛選媛說:「他覺得他做到這樣的成績,我們有很好的基底,做這種產品沒有價值,利潤很少,我們如果有爭執,他就不燒,只好偷塞他窯裡的縫縫燒,最後我生氣跟他說:『以後要征服你的窯。』」她低調地說,父女爭吵時,嗆聲、摔東西很常見,連員工都忍不住勸架。
毛選媛姊妹為了讓樂陶陶被廣為認識,「以前天馬行空,什麼都畫,我還接過五月天的粉絲客製他們的Q版圖像、佛像。」曾有2組客人分別要客訂姓氏碗給同一對新人,為了不讓收禮者拿到重複禮物,她特別做不同設計,貼心服務迅速打開知名度。後來訂單增加,媒體採訪隨之而來,毛選媛才從爸爸和朋友的對話中感受到認同,「爸爸的朋友說:『哇,你女兒上電視。』他會高興,但不會正面肯定我們。」

一直剛硬堅強的父親,卻在2014年無預警中風,弟弟毛亮軒立即返家加入樂陶陶,接手父親的噴釉工作,毛亮軒不捨地說:「爸爸中風後初期,手舉不太起來,話也說不清楚,但還是想做陶,他一個口令,我們一個動作,才慢慢全部接手。」毛昌輝退休後,祥鑫窯的大型陶藝品正式走入歷史,毛潔軒不希望陶器曲高和寡,改主打日常使用的平價生活陶器。

聯名插畫家 推體驗服務
而父親的創作精神,就是她們的DNA,毛選媛補充:「我們是他的骨肉,也希望做跟市場不一樣的東西。」她們首創房子造型盤,搭配2個小房醬油碟,取名「1房2廳」,適合賀人買屋、喬遷。又開發可裝雙醬的領結型醬油碟,和討喜的花朵造型顯影醬油碟,倒入醬油即顯「發、富、臺、灣」等字,深受觀光客喜愛,也讓人容易一買就是2入以上。
甚至連體驗服務,樂陶陶都與人不同。毛選媛與插畫家、書法家做聯名商品,將他們的圖畫、字體製成陶瓷貼花,任客人選擇,貼在陶器上裝飾再燒製,體驗難度降低,依然獨一無二。
全權負責品牌經營後,毛潔軒更能體會父親肩上的重量了,「要扛起這麼多員工的生計,他必須剛硬才撐得起來,但怎麼知道在家裡要柔軟一點,我們都有遺傳他最大缺點,就是鴨霸,但會一直修正,不然能成就的只有自己。」

提前離場休息的毛昌輝,最後不願評分兒女們的轉型,「沒有分數,他們現在做的,還沒有像我這樣的成就。」兒女們卻比聽到稱讚還開心,毛亮軒說:「他有輕微失智,剛剛露出中風前的表情,就是覺得他最厲害,已經很久沒這樣了。」熟悉的霸道老爸還是最對味,樂陶陶的創立,拉近了消費者與陶的距離,也讓他們從此貼近父親。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