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日本能登強震,造成260人罹難,近1,300人受傷。大震讓核電廠受損,超過8,000棟房屋倒塌,數十條公路因坍方封閉,面對海嘯及可能的核災,居民卻躲不了、也逃不走。台灣4月同樣遭遇花蓮大震,專家表示,未來不排除發生更大規模地震,當這次地震可能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次大地震的倒數計時,我們走訪震後的能登半島,試圖了解,一場大震,如何讓原本周全的核災避難計畫失靈,又震出哪些未解的核電隱憂?
【鏡相人間】大震來了無處躲 從能登地震現場看台灣核電 島國核去核從系列報導

核三廠1號機將於今年7月停機,是否延長使用,成為討論焦點。日本與台灣同是地震好發的島嶼國家,面對核災風險,及供電、能源安全、減碳、價格等多重難題,該如何解答?本刊推出「島國核去核從」系列報導,從今年遭逢7級強震的日本能登半島出發,造訪即將重啟的核電廠,也前往核三所在地恆春,一探延用核電的機會與風險。此為系列報導第一篇。

4月初,我們來到日本能登半島,能登地震後3個月,震後復興仍在進行,通往能登半島的公路,一早塞滿工程、地質調查及貨運車輛。
隨路程往北,車行逐漸顛簸,無法水平行駛,路面上時見碎石土塊,不少路段只能單向通行,民宅多維持4個月前的傾倒姿態,少有拆除;除了便利商店和加油站,幾乎沒有商家營業。道路受損嚴重,連帶延緩復興工程,據石川縣府統計,至5月仍有近4,000戶停水,4,000人住在避難所。
路阻車堵 有狀況逃不了
塞車3小時後,我們抵達半島北端的珠洲市,這裡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市內高達9成民宅因強震毀損。居民得知我們來自台灣,紛紛關切4月3日花蓮地震,「花蓮人都還好嗎?」聽得出對地震深有所感。
來到珠洲市民小谷內毅的家,門口5台洗衣機轟轟作響,64歲的小谷內毅一身務農打扮,濃眉大眼,豪爽地迎接我們,說明現在市內許多人家持續停水,民間團體自外地募得洗衣機,他整理家中後山40年沒用的水路,搭建水管引水下山,供鄰居免費洗衣。事實上他自己也是地震受災戶,房子屋簷瓦片在地震中全毀,礙於當地修繕人力不足,他和家人在車上睡了1個月,最後自行爬上屋頂鋪上防水膠布,才勉強搬回屋內。


小谷內毅在珠洲出生長大,是家中長子,成年後繼承父親傳下的蘋果園,冬季農閒則在土木公司打工。今年1月1日地震時,小谷內毅與家人在京都旅遊,得知地震,亟欲確認家中沒事,連開12小時夜車從京都奔回能登。當時主要道路都禁止通行,他執意通過,沿途見路面四處塌陷,有些路段可通行寬度不到3公尺,不少車子駛入陷落處,被迫棄置路邊。問他如何平安到家?「我住在這60年,知道很多小路可以繞,反而比較怕刮到車子,」他語氣得意。
64歲的加藤角知応,則沒有小谷內毅那麼幸運。他經營汽車維修廠,地震發生時,正在家中後山上修剪果樹,突然腳下劇烈搖晃,他奔下山,聽見村內響起海嘯警報,先將妻子、母親送至高地避難,又自行返家取另一台車,原以為很快就能和家人會合,沒想到落石擋路、無法通行,他被迫改繞遠路,卻又遇一棵大樹傾倒路中。
當時正逢新年,離鄉的人回家團聚,村內人口比平時還多,所有人第一時間都想往山上避難,路上回堵近百台車。加藤角知応的車上正好有樹用鏈鋸,於是下車鋸樹,然而前方路阻,又不知海嘯有多大、何時襲來,所有人情緒緊繃,一位年輕鄰居抱著剛出生的孩子對他哭喊:「加藤先生,我們現在該怎麼辦呢?」當時氣溫只有10度,他卻渾身是汗,口乾舌燥,什麼也不想地拚命鋸樹,花了半小時清出勉強可以通行的道路,平常5分鐘就能走完的路程,最終竟然花了1小時才抵達。

「那時想到,如果核電廠有狀況,我們大概也逃不了吧。」加藤角知応瞪大了眼。能登半島西南側的志賀核電廠,地震時發生變壓器爆炸、燃料池水外洩等事件,珠洲市距志賀電廠50公里,若向陸地逃難,勢必經過電廠30公里範圍內,一旦輻射外洩,依當日路況,幾乎無處可逃。
採訪當天,他和我們約在當地議員的家中見面,「家裡有很多損壞,是無論如何都會漏水漏雨的狀態,屋頂變成斜的,地板也凹凸不平。」他不好意思地說。加藤角知応的家面海背山,地震時超過1公尺高的海嘯打入屋內,地板進水,幾無重建可能,正等待政府鑑定人員確認,才能進行後續拆除及保險工作。這段時間,政府雖提供臨時住宅,但數量有限,「我做為商家去入住,很難面對以前的老顧客。」他因此勉強住在半毀的房子裡。我們造訪能登半島前1日,當地又發生震度3的地震,他笑說晚上都得和太太同床,「自己一個人的話比較害怕。萬一發生什麼事,至少還可以抱著一起死吧,心裡是這樣想的。」
向外撤離 人多壅塞耗時
311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參考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建議,訂出「原子力災害対策方針」(譯:核災因應對策),將核電廠事故分為警戒事態、設施境內緊急事態及全面緊急事態三個階段,運轉中電廠如進入最嚴重的「全面緊急事態」,代表輻射已經洩露至電廠外,核電廠周圍5公里居民必須服用碘片、立即撤離;5至30公里的居民需進入室內避難,若環境輻射持續增加至每小時500微西弗,則需在收到指示後盡快再向外避難;如輻射量連續1週超過每小時20微西弗,則需在1週內移居他處。

看似周全的核災避難原則,在這次地震中出現裂縫。能登半島形狀狹長,東臨日本海,西面對能登半島內灣,北部、中部有許多山脈丘陵,地震後多處道路崩塌損壞。根據NHK報導,核電廠周圍30公里範圍內,至少30條道路因地震而封閉,自能登半島往金澤市的高速公路也一度禁止通行;輪島市、七尾市、穴水町等14個地區,也有154位居民受困長達16天。
日本環境經濟研究所長上岡直見,長期研究交通及環境政策,他計算此次能登地震,平均1公里有13%的道路損毀,且震後道路搶修不易,直到1月4日,核電廠30公里範圍內的道路,仍有近1/4無法通行,「雖然規定數小時內要移動,但事實上哪裡都去不了。」此外,石川縣政府原計畫在核災時以巴士接駁沒有車或行動不便的人,當道路損壞,巴士也無法行駛,難以協助民眾撤離。

「按避難指示規定,當政府對電廠5至30公里範圍內的居民發出撤離通知,理論上居民要盡速離開…但以這次能登半島的狀況,顯示政府就算制訂了避難計畫,居民也無法避難。」上岡直見直言。
即使道路未毀,當災害發生,所有人都急著向外逃難,交通勢必壅塞。2014年石川縣政府計算,當疏散範圍為電廠半徑30公里,代表16萬人必須撤離,以每台車平均乘坐2.5人計算,屆時將有超過6萬台車上路。上岡直見以2011年3月12日、福島核災發生後隔天的道路為例,當時福島電廠1、2號機反應爐無法降壓,1號機發生氫爆,政府撤離電廠半徑20公里內、超過17萬居民,路上因此大塞車,距福島電廠8公里的浪江町北井出路段,1公里的道路上回堵近100台車,時速僅4、5公里、「跟走路差不多」。如電廠輻射持續外洩,民眾避難時間越長,曝露於輻射塵中的可能性越高。

就地避難 破屋難蔽輻射
除了向外撤離不易,就地避難也有困難。長期關心核電議題的日本地球之友(FoE Japan)事務局長滿田夏花指出,地震造成石川縣7萬4,000棟民宅受損,如發生核災事故,居民根本無法按要求避難;而即便房子沒倒,門窗、屋頂也可能因搖晃出現裂縫,難以完整屏蔽輻射。

政府原本規劃高齡或行動不便的居民就近至指定的輻射防護設施避難,但這次地震中,核電廠30公里範圍內的21座防護設施全數停水,有6處因地震損毀、2處因無法使用而關閉。「要高齡或行動不便者逃到附近防護設施的做法,也很不人道。輻射外洩的狀況可能隨時間擴大,當其他人可以自行逃到其他地方避難,他們只能一直留在有輻射風險的設施裡,簡直像是被遺棄。」滿田夏花直言。
此外,現行制度只明訂電廠30公里範圍內的避難指示,珠洲市距志賀電廠50公里,並不在官方所介定的疏散區之內,但滿田夏花表示,福島核災發生後,距電廠超過30公里的飯館村,仍發布避難警報;50公里外的福島市,也曾測得每小時20微西弗的輻射劑量,「輻射線擴散,和30公里沒有關係,雖然很難說到底是幾公里,但30公里的範圍是遠遠不夠的。」又志賀電廠周遭原有116座輻射測站,一度有18部訊號中斷,道路因土石流、工作人員無法進入搶修,政府、居民難以確認輻射外洩程度,也無從掌握避難時機。

「政府現行核災害對策,都是要降低避難人數,這樣的作法比起保護人民免於輻射傷害,或許更是為了減少社會問題。」滿田夏花說得直接:「對策原本是為了防止下一次核災,但這次地震,顯示不只撤離很困難,連屋內避難都沒辦法,根本無法保護居民免於輻射曝露的危險。」
面對居民避難困境,主責訂定「原子力災害対策方針」的原子力規制委員會,2月曾開會討論避難指引。會後委員長山中伸介表示,面對核災及地震同時發生的複合性災害,希望民眾先躲避自然災害,電廠5至30公里範圍內的居民,應先就近在室內或避難所避難,若遇房屋倒塌、或無法前往避難所,再撤離至電廠30公里外。
我們採訪原子力規制委員會,輻射防護企劃課副課長澤田智宏進一步向我們解釋,之所以建議居民在複合性災害時優先屋內避難,是為了防止人體遭受輻射線危害。我們詢問若地震中發生房屋倒塌,道路受阻,居民無法快速撤離或抵達避難所,該如何應對?澤田智宏說,前往避難所的途中的確可能遭受輻射,但影響有限,委員會已成立專案小組,討論更有效執行屋內避難的方法,「如果移動時間很長,那就要改善道路品質、準備更多的避難道路。」
斷層通過 影響電廠重啟
目前仍在重建災區的石川縣政府,以信件回覆我們的詢問,表示核災避難原則由中央訂定,將建議中央政府考慮本次能登地震的實際狀況,訂出更詳細標準。
位在能登半島志賀町的志賀電廠,震時廠內測得震度5強,也曾觀測到3公尺高海嘯。地震隔日,志賀電廠經營者北陸電力召開記者會,說明電廠受損狀況:劇烈搖晃除導致核燃料冷卻池水溢出,接收外部電力的2號機主變壓器更發生漏油及火災,一號機的啟動變壓器也損壞。我們進一步確認電廠安全,北陸電力回覆,志賀電廠設計3個外部電源系統、共有5條線路,扣除損壞的變壓器,還有2個系統、3條線路電源可用;廠內也備有緊急柴油發電機及高壓電力車,能確保燃料池維持冷卻;且震時兩部機組皆為停機狀態,沒有輻射外洩。
能登半島地區斷層密布,地震頻繁,1993年、2007年及2023年都曾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志賀電廠有2部機組,總裝置容量1.74GW,1號機於1993年啟用,當地居民擔心電廠耐震不足,曾向法院提告,遭到駁回。2011年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為求安全,禁止反應爐下方有活斷層通過,地質專家發現志賀電廠一號機下方有780公尺長的斷層,排放海水冷卻管正下方也有兩條550公尺長的斷層。原子力規制委員會因此要求北陸電力進行更詳細的地質調查,確認是否為活動斷層,志賀電廠也自2011年停機至今。
去年北陸電力提出新的報告,指反應爐下方的斷層在過去12萬至13萬年皆無活動記錄,顯示並非活動斷層;而能登半島北方雖然有活動斷層,連動範圍僅有96公里,不致影響電廠運作。報告原被原子力規制委員會接受,電廠計畫2026年重啟,然而今年1月強震後,能登半島出現多處地殼隆起及位移現象,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更判定半島北方的活動斷層連動範圍達150公里,遠超過北陸電力原先的預估。斷層連動範圍越大,可能引發的地震強度越強,原子力規制委員會表示,將參考新的地質事證,審查志賀電廠的重啟申請;北陸電力也表示,會重新評估電廠周遭的斷層狀況,但並不影響原先電廠內沒有活斷層的評估。
珠洲居民 九成仍避外地
這樣的說法,並未平撫居民的憂心。珠洲出身的石川縣議員北野進,與小谷內毅帶著我們來到珠洲北邊的高屋海岸,這裡原本是另一座核電廠的預定地。大震後,高屋海灣隆起近2公尺,原本潮水覆蓋生苔的礁石,如今裸露於海平面上;停靠港邊的船隻,原本與碼頭齊高,如今也遠低地面。能登半島在數十萬年前因造山運動浮出海面,如今每年持續隆起,過去3年能登半島地震頻繁,去年五月甚至出現震度六強地震,專家原先評估為單一事件,沒想到今年又發生震度七地震,「這是能登半島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地震,證明我們對腳下土地還是認識太少。」北野進嚴肅地說。

高屋的沙灘上,有人用石頭排出「SOS」字樣,彷彿向外求援。高屋震後道路坍方嚴重,外援無法進入,小谷內毅曾騎著機車往返珠洲和高屋運送汽油,讓居民能在停電的寒冬中發動汽車引擎取暖。北野進感慨地看著空無一人的港灣:「知道這裡之前是什麼樣子的人,看到現在的景象,感觸都會很深吧…如果核電廠當時蓋在這裡,真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

震後3個月,9成高屋居民仍在外地避難,村子裡的公車站上,時刻表停留在2023年,站牌旁布告欄則標有「電源立地広報安全等対策事業」(譯:電力設施設置宣傳及安全措施)大字,北野進解釋,因高屋曾被劃為珠洲核電廠預定地,電力公司為回饋村民,會出資興建像這樣的公共設施。公告欄是核電廠填補偏鄉資源不足的縮影。珠洲市人口約1.1萬,地方經濟主力以農產及工藝為主,人口外移嚴重,發展停滯,1980年代,珠洲市府因此計畫藉引進核電廠振興經濟。


64歲的北野進,大學畢業後曾進入日本知名大企業JASCO(現更名為AEON)工作,1988年選擇返鄉當有機農,「我想證明年輕人會回來的,珠洲並不需要核電廠。」小谷內毅則望著公告欄,嫌惡地皺起眉頭:「核電廠就是基於社會的不平等所建立的。」
1986年車諾比核災,輻射汙染擴及日本,1989年,關西電力、中部電力及北陸電力3家公司,提出珠洲核電廠計畫,北野進為此參選議員,到市府前靜坐抗議,也阻擋地質人員進行地質調查。「除了車諾比事件,福島、福井的核電廠也曾發生事故,核電廠有太多安全疑慮,我不希望日本也陷入輻射危機之中。」2000年後日本經濟成長停滯,國內電力需求大減,同時地方反對電廠聲浪加劇,土地收購困難,3家電力公司於是在2003年終止珠洲電廠計畫。
電力公司 持續推動重啟
2022年烏俄戰爭,全球天然氣價格大漲,日本各大電力公司調漲電價,北陸電力也以核電發電成本低廉、能降低電價為由,推動重啟志賀核電廠。儘管北陸電力表示近期將優先修復電廠受損設備,無法預估重啟時程,但北野進仍擔憂北陸電力未放棄核電。「這次志賀電廠的搖晃時間比較短,造成的損害比較少,不代表下一次地震不會有更大的搖晃,如果真的發生,就可能發生無法挽回的後果。」北野進苦笑。

回程路上,只見大量崩落土石抹去原本道路,護欄全毀,沿途布滿告示警語,到處都是大型鋼板鋪成的臨時道路。截稿前夕,能登半島再次發生規模6地震,2人受傷,5棟民宅倒塌,北野進的憂心,又在耳邊響起:「究竟今年的大地震是終點,還是下一次大地震的倒數計時?」(下週將繼續刊出核三延役相關報導,請讀者持續鎖定。)
台灣核災如何疏散
一旦發生核災,電廠周遭居民將最可能直接遭受輻射影響,核安會比照日本核災應變,將電廠3公里及8公里範圍劃為「緊急應變計畫區」,依核災事故等級,分區分時疏散民眾。核安會保安應變組科長劉俊茂說明,從電廠發生事故到輻射外洩,可能會經過數十小時至數天,核安會依分險等級,由近至遠疏散不同區域的民眾,例如在第一階段緊急戒備事故(反應爐劣化)時,就會關閉風景區、疏散遊客;第二階段廠區緊急事故時則預防性疏散3公里內居民、及8公里內的弱勢族群等。
我們詢問,萬一發生像能登地震中路坍屋倒,該如何避難?劉俊茂則說,基本原則日本相仿,先讓民眾躲避自然災害、再應對核子災害。他解釋,輻射外洩並非立即發生,當道路無法通行,第一時間會先搶通道路,此時民眾先在室內避難,即可阻擋8成輻射量;若房屋倒塌,則建議移動至鄰近安全室內,待路通之後,再疏散至安全避難地點。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