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核你相伴40年 恆春小鎮的生存難題 島國核去核從系列報導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張清文的農地繼承自家族,位置高闊,視野極佳,山海皆是童年時期的回憶,最大不同處就是核三廠。
張清文的農地繼承自家族,位置高闊,視野極佳,山海皆是童年時期的回憶,最大不同處就是核三廠。
今年7月27日,核三廠一號機將停機,台灣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廠,正式啟動除役倒數。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建議,政府應讓核三延役、核二重啟,並建新的核電廠,可讓電價降3成;國民黨立委則擔心,核三廠一號機停機,會造成供電不穩。立委、企業家關心電力穩定和價格,住在核三廠旁的居民,則想知道自己還要和電廠作多久鄰居?5月中,我們走訪恆春,談到核電廠,小鎮居民有的無感,有的擔心電廠關了、會影響小鎮發展,但沒有人知道,延用核電,如何確保安全?

島國核去核從

核三廠1號機將於今年7月停機,是否延長使用,成為討論焦點。日本與台灣同是地震好發的島嶼國家,面對核災風險,及供電、能源安全、減碳、價格等多重難題,該如何解答?本刊推出「島國核去核從」系列報導,從今年遭逢7級強震的日本能登半島出發,造訪即將重啟的核電廠,也前往核三所在地恆春,一探延用核電的機會與風險。此為系列報導第2篇。

張清文生活在肉眼可見核三廠的地方。身為恆春鎮當地小農,他的農地在貓鼻頭大平頂稜段線,位處制高點位置,吹著海風,視野極寬闊,海岸線連接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將視線從海岸往回收,又有大尖山和馬鞍山。

來不及逃 輻射塵3秒就到這裡

除此之外,就是核三廠,2座圍阻體建物被山勢圍繞,看上去不明顯,其實距離很近。張清文指著山的那一頭說:「核三到我這邊只有800、900公尺吧。萬一發生核災,再遇上東北季風,大概3秒(輻射塵)就到這邊了。」
張清文不是沒想過核災。「這邊是下風處,我會先聽到警報,但這時候(輻射)落塵也已經進來了,我就算吃了碘片,要開車出去,還要先走一段小路,才會接到屏161線,再往北走,你說我有時間嗎?拿好所有的東西,也差不多5分鐘…根本來不及啦。」他語氣無奈。
今年57歲的張清文在恆春出生長大,眼見核三從無到有。1978年核三啟建,名列12大建設,是南部唯一的核電廠,採用的是當時最新的輕水壓水式反應爐,2部機組裝置容量1.9GW,一年發電量150億度,滿載發電曾可供應台灣20%的尖峰用電。當年張清文11歲,透過耳語傳聞以為恆春要蓋商港,最後卻變成核電廠。「像我爸媽那一輩的人,很多不識字,又經歷國民政府來台的高壓政策,很少人敢講話。他們怎麼可能去抗議呢?他們敢去反抗嗎?」
1984年核三廠一號機商轉,他17歲,已離家求學,而後輾轉高雄、台北,工作、創業,做水土保持工程師。開始知道核能是什麼,要到30歲左右,輿論出現了,非核家園的概念被提出,網路一查,便知輻射危險,「開始會想,為什麼我們得要跟這樣的建築物共存?」
20240621pol005
張清文的農地位處偏遠,超商宅配到府收件甚至需額外加價,也反映了他面對核災逃生的佛系態度。圖為張清文和他的絲瓜棚架。
49歲那年,張清文回鄉照顧年邁的母親,同時繼承了土地,種有機百香果、玉米、洋蔥,偶爾去當地學校帶食農教育課程。3年前,他為確認核電廠安全,曾和環保團體合作,想成立在地監督小組,定期入廠視察,但被台電以縣府已有監督機制拒絕。他說:「核三不是沒有過意外,發生時,第一個看到的是誰?當地居民。可是他不是通報恆春鎮公所,是通報縣政府。若是三更半夜,縣政府有人嗎?等他早上來,恆春已經不見了。」在他眼裡,地方上雖然陸續有人抗議核三,但都不了了之,沒看見足夠說服他的安全保證或補償出現。

電價上漲 核電廠延役備受討論

相較核一、核二皆在40年運轉期滿前停機,核三是唯一一座真正運轉滿40年的核電廠。2021年台電提出核三除役申請,2部機組計畫在今年7月27日及明年5月17日停機,2年來,全球減碳壓力加劇,及烏俄戰爭導致天然氣價格大漲、電價平均上漲一成,民進黨的非核政策受到挑戰。
20240621pol005
核三廠位於屏東縣恆春鎮,1號機預計今年7月27日停機。
今年4月,國民黨立院黨團以國內停電事件頻傳為由,提出《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草案》《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草案》,主張放寬核電廠延役申請時限,已經屆期除役的核電廠,也可以申請重啟。主管能源政策的經濟部長郭智輝,在上任記者會上被問及核三議題,表示如果立院修法通過,核二、核三廠經過安全檢查、測試,有機會延役20、30年。
主管核電延役審查的核安會說明,若修法通過,台電提出延役申請,需先進行電廠設備檢測及更新,也可能要新建乾貯設施、存放用過核燃料;核安會也將要求台電進行整體評估,並透過書面及現場審查,確認反應爐、安全系統及廠房結構是否老化,以美國延役經驗推算,需20至30個月才能完成審查。
20240621pol005
有立委以台灣電不夠為由,提修法放寬電廠延役期限。
一座核電廠裡,反應爐是最關鍵的組件,不同於機組其他部分,反應爐壓力容器並無備品,無法更換,須確保結構完整,才能承受高溫、高壓和中子撞擊。核安會核安管制組簡任技正何恭旻解釋,屆時審查將比照國外標準作法,透過金屬老化分析等模式,確認反應爐的材質材料劣化狀況在安全範圍內,才能延長使用。
但這樣的審查,可能仍存在風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核分裂過程中,反應爐內會出現快中子流及伽瑪射線,當反應爐機組超過原先所設計的運轉年限,反應爐容器材料本身的韌性和延展性,可能因輻射脆化(註:指由於中子撞擊而導致的各種材料的脆化)而降低,導致反應爐壓力容器出現裂縫或斷裂,嚴重時恐波及反應爐結構完整性,甚至降低爐心冷卻能力,引發故障風險。目前國際上對於核電廠老化、反應爐中子輻射破裂的研究仍在初步階段,連核電大國美國都沒有詳細的觀測數據,台灣的審查恐無可靠方法預測反應爐的材料劣化狀況。

設備老舊 地處斷層帶埋下隱憂

另一未解的風險是斷層。2009年中央地調所(現地礦中心)公告,恆春斷層為過去10萬至1萬年間曾經活動過的第二類活動斷層,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陳文山進一步分析,恆春斷層直接經過核三廠,距核電廠運作核心的核島區不到一公里,斷層長度達51公里,一旦錯動,可能引發規模7以上地震,直逼今年403花蓮地震強度。
福島核災後,核安會為了確保核電廠安全,提出44項改善項目,其中包括要求台電依美國「地震危害分析資深委員會」所訂的第三層級(SSHAC Level 3)程序,進行「地震危害重新評估」,並推算核電廠在地震、海嘯等複合型災害下爐心熔毀和輻射外洩的機率。這份報告,被視為核三能否在斷層風險下安全運轉的重要關鍵,然而台電表示,報告目前正由國外電力公司進行審查,預計今年底才能完成。
20240621pol005
核三廠下方,有51公里長的恆春斷層通過。
我們試圖了解核三耐震狀況,台電主管透露,依目前已完成的地震危害評估資料,核三廠可能碰到的最大地表重力加速度為1.3G。雖然報告還未正式完成,台電已經先就可能的地震強度,補強與反應爐安全最相關的安全停機、爐心冷卻及圍阻體強化三大功能,即使發生比921還大的地震,也能安全停機。
不過,加強耐震僅針對反應爐主體,未包含電廠其他管線設備。「管線才是最大問題。」陳文山直言,「核電廠毀損,不是看主體有沒有垮,是裡面所有的管線、排水冷卻管、電線,震度一大都可能脫落,一脫落就斷電、斷水,要怎麼冷卻反應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也表示,核電廠的建築結構耐震係數雖可提升,但不少部分可能需打掉重做,加強成本依國際經驗計算,幾乎是天價;且電廠內整體設備的無數配管、電路很難強化耐震,台電即使加強了廠內某些設備,但廠區的基本框架沒有改變,不該以此迴避現有核電廠防震不足的事實。
20240621pol005
今年4月,環團在立法院前播放核災警報, 模擬核災場面,認為核三機組運轉超過40年,會有安全風險。

來到墾丁 核三好像就自動消失

儘管延役仍有風險,我們走訪恆春,多數鎮民並未對核電反感,甚至支持延役。5月中的墾丁,氣溫已經超過30度,南灣海灘上戲水遊客成群,44歲的小楷牽著太太,從海灘另一頭走來,2人戴著墨鏡,穿著短褲、夾腳拖,一身古銅膚色,儼然標準衝浪客打扮。海灘不遠處,核三與人相映,小楷神色自若,「到了墾丁,核三好像就會自動消失,大家來玩的時候,應該都不太擔心吧。」
小楷是台北人,大學念劇場設計,畢業後原本要到德國劇院工作,出國前因為想衝浪,到恆春Long Stay。每天清晨,他都會划到太平洋上等日出,「那時的光線很純粹,下大雨的時候也很美,可以看到雙層彩虹。」半年後他決定不走了,放棄德國的工作,在恆春開了間餐廳,兼做室內設計,後來也與朋友合夥開民宿,就這樣在恆春住下來。
20240621pol005
小楷移居恆春18年,坦言一開始反核,但來到恆春後,理解電廠與居民的共生關係,態度不再絕對。
2000年小楷念大學時,正逢民進黨首度執政,核四停工又復建,各地反核行動四起,他反對蘭嶼設置核廢料貯存場,曾參加反核遊行,但來到恆春後,意外地沒對核三反感,「一開始我只覺得它滿醜的,因為每次看夕陽都會看到,後來游泳,看到魚那麼多,海龜也很正常,好像就沒什麼疑慮啦。」在他記憶裡,核三沒出過什麼大意外,在鎮上幾乎沒有存在感,居民也極少討論。
2016年民進黨政府二次執政,前總統蔡英文提出能源轉型,8年來,屏東縣是最致力發展光電的縣市之一,自高雄駛往恆春的屏鵝公路小尖山車城段,一旁即有逾30公頃的山坡地蓋滿光電板。在小楷眼中,光電開發高速而野生,大規模改變既有地貌景觀,也有砍樹、土石流等問題,比核電廠更難以忍受,「光電從一開始的立意良善,到後來的手法粗暴,跟我心中的期待有滿大的落差…我不反對光電,是反對這種很粗暴式的光電。這也讓我開始思考核電是不是還是有必要。」
20240621pol005
前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時,確立非核政策,規劃3座核電廠皆運轉40年就除役,以再生能源替代核電。(資料照片)

相較政府 台電補助地方更有感

接受核電,除了未見顯著汙染或異狀,也是因為居住越久,越發感受核三廠與恆春關係絲縷難斷。核三廠每年開出數千個外包工作,從清潔到保全都有,一個月薪水4、5萬元,小楷有不少朋友觀光旺季做生意,淡季就到核三廠打工;又早年核三提供鎮民電費優惠,一顆電錶補助500元,「以前我們冷氣真的都沒在關的,鎮上到哪燈都亮著。」他不好意思地說。
和小楷一樣自台北移居恆春的紅氣球書屋老闆林彥廷觀察,恆春地處南端,沒有快速道路、火車,急重症都要送到枋寮,若有緊急狀況,常常錯過3分鐘,就是天人永隔;許多朋友原本計畫到恆春養老,發現每月還要特地到高雄就診,選擇離開。地方居民自覺不受國家重視,相較之下,台電等單位更支持地方,「你家的電費,台電會給你優惠;你家的窗戶,三軍付錢;你家的電風扇、冷氣、腳踏車可能都是台電跟三軍聯訓捐贈。習慣之後,老一輩會麻痺,年輕的也不會有心思監督台電。」
20240621pol005
台灣最南端的獨立書店紅氣球書屋老闆林彥廷說,曾有日本觀光客進書店問他們怎麼可以接受住得離核電廠這麼近?
對小楷而言,小鎮裡充滿像他這樣的外來人口和觀光客,公共預算長期匱乏,來自核三的補助,是維持小鎮勉強運作的支柱,並不排斥電廠繼續運轉。問他是否擔心電廠運轉超過40年有安全疑慮?他又搖了搖頭,「核三廠對我而言就是像一台老車,開老車,可能會有一點聲音,半年要驗一次車,不會想到車會開到一半炸掉。」

上千職缺 護持經濟如衣食父母

我們從鎮長和前里長的口中,聽到類似的故事。「恆春半島4個鄉鎮(註:恆春、車城、牡丹、滿州)共同討論過,我們都贊成延役。」恆春鎮長尤史經穿著一席寬鬆深色襯衫搭配墨鏡,氣勢有如《海角七號》的馬如龍。
尤史經是恆春人,核三興建時曾在施工處文書單位工作,當過6屆鎮代表,曾與國民黨籍老鎮長尤春共一同爭取台電回饋金;前年的鎮長選舉,政見也主打爭取更多回饋金。他直言,核三每年提撥1億2,000萬元回饋金,除此之外還有特別補助款,「沒有這塊,鎮公所預算會很吃緊,縣府雖然有分配,但沒辦法說我們要什麼、馬上就一口氣給。」尤史經細數,當地行政中心、圖書館、停車場,都有核三回饋金挹注,我們問核三是否像恆春的衣食父母?「有一點啦。」
當過墾丁里長的蔡正榮也說,他任內曾向核三申請50萬元補助建戶外籃球場,以及鄰近里長一人一台照相機;除此之外,里內有水溝蓋要修、廟裡神明過生日,也可以函文台電贊助。他並透露,偶爾也要靠點關係,補助才可以被優先處理,「像我在要(補助),會先打電話給他們(指核三)商量商量。」
20240621pol005
核三廠的排水口靠近墾丁熱門潛點萬里桐,當地人認為,40年來當地海洋生態並未明顯受到核三影響。
此外,恆春沒有大型製造業入駐,主要產業為觀光業,觀光有淡旺季之分,無法稱得上穩定,核三每年冬季大修,提供上千個工作機會,成為當地居民重要收入來源。尤史經說:「核三廠對恆春就業幫助很大,如果停下,會出現失業潮。」
核三滿足小鎮福利建設及居民工作需求,明亮的背面是對輻射的恐懼。蔡正榮回憶核三建成時,地方上沒人知道什麼是核電廠,「一開始沒人跟我講,就看到有東西蓋起來、像大麵包一樣,後來啟用,開始找人進去上班,大家才知道,喔有新技術發電,還能去上班,那時候民智未開,都很歡迎欸。」他曾進核三廠當巡邏員,後來陸續發生三哩島、車諾比核災,坦言也會恐慌,但不知如何監督,「(九鵬基地)飛彈爆炸,也沒有輻射強,到底現在核三廠監測的數據多少?怎樣叫超標?儀器準不準?我們不知道,他講完也聽不懂啊。」

疑慮難消 彷彿被釘在十字架上

2001年3月,核三廠因出口線路鹽霧害汙染,導致聯外超高壓線路跳脫,2部柴油發電機也故障,整座電廠停電2小時,無法將冷卻水送入反應爐。核分裂反應產生大量核衰變熱,若無法持續給水降溫,將使爐水蒸發,導致大量輻射外洩,嚴重時可能造成爐心熔毀,事後原能會(現核安會)判定,這是台灣發生過最嚴重的核子事故,監察院也對台電提出糾正。
最後,核三靠著一台平時閒置的柴油發電機,恢復反應爐的冷卻功能。當年擔任墾丁里里長的蔡正榮,事故後曾爭取進入電廠查看,也參加縣府成立的核能事故監督委員會,最後卻不了了之。「台電就…應付應付,打電話來說核三跳電了或怎樣,這些問題,不是我們一個小里長能影響的啦。核能發電是個非常高專業的技術,沒幾個人了解,你要怎麼監督?」難道不能請台電想辦法解釋?「不可能啦。」
他對電廠抱有疑慮,又只能信任台電說法,類似的矛盾情緒,也在論及電廠是否延役時出現。蔡正榮認為,台灣用電年年成長,不能讓台灣缺電,但大家都不希望電廠蓋在自家附近,「現在恆春已經有(電廠)了,沒辦法,如果沒有的話,我也反對。」在他的理解中,核三存廢牽涉政府政策和居民生活,為了國家,居民只能配合,唯一要求只有安全。意思是恆春人為台灣承受不便?他擺了擺手,「對啊,就像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
20240621pol005
恆春鎮長尤史經支持核三廠延役。(翻攝尤史經臉書)
尤史經也坦言,鎮公所一年有一次突襲檢查權,也能直通台電、核安會,但核電議題太專業,公所沒有專業人員,只能不斷呼籲「安全第一」。「突襲核三廠要看啥?我也得看人介紹。」問他核三究竟安不安全?尤史經重複早年在核三施工處上班聽到的簡介,「看那爐心砌多厚,飛彈都打不過。」

核災演習 專人扮居民照本唸詞

紅氣球書屋老闆林彥廷和妻子郭德慧2016年移居恆春,3年半前有了小孩,開始希望多了解核電和安全。但郭德慧之前參加除役說明會,現場只有20多人,他們被告知電廠將要除役,卻沒有討論除役後核廢料還會放多久、如何確保安全等細節;林彥廷說:「我也是理工科畢業,工程師都會有一種心態,『跟你講你也聽不懂,那就聽我們的。』但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讓民眾了解?」
關於居民最在意的安全,台電與核安會將核災事故分為「緊急戒備事故」「廠區緊急事故」及「全面緊急事故」3個等級,並安排電廠8公里範圍內民眾,在不同階段進行掩蔽或疏散。被劃入核三廠8公里範圍內的村里,包含恆春鎮及部分滿州鄉村里逾32,000名居民,台電預估,在核災伴隨地震、颱風等複合性災害同時發生的情境下,最慢能在6小時內疏散緊急應變區內的民眾。
20240621pol005
恆好蔬食餐廳老闆周玉惠是土生土長恆春人,她認為核三延役應以安全為優先,而不是政治人物說了算。
核安會與台電每三年舉行核三廠外核安演習,操演恆春鎮民在不同事故狀況下的疏散流程。然而,我們實際走訪恆春,問鎮民萬一發生核災該怎麼避難?大多數人沒參加過演習、忘記有沒有拿過預防甲狀腺吸收輻射的碘片,也不知道聽到警報的下一步要做什麼。恆好餐廳老闆娘周玉惠,在恆春開業多年,直言從未被徵召參與演習,也不清楚如何避難;小楷則曾報名參加一次,現場跟著指揮走,「好像也沒有真的訓練到什麼。」他說起自己的逃跑規劃,「總之就是往北跑,不然就是借船往菲律賓開。」
曾參加3次演習的屏東核安監督委員、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形容:「演習像在演戲。」明明核三緊急應變計畫區有3萬居民,演習當天卻只有部分居民參與,縣府還安排專人扮演居民,帶麥克風照劇本唸台詞;地方阿公阿嬤雖然出席,卻根本不知道在做核安演習,「阿嬤就上車、下車,問她來這裡做什麼?說不知道、村長叫她來的。」
20240621pol005
前輕鬆玩樂團主唱徐鳳玉,移居恆春18年,了解小鎮與台電密不可分,還是希望替代能源方案早日普及、核三廠除役。

習以為常 警戒區內危機意識低

在屏東縣當消防員的A曾受專業核災救災訓練,定期操練,講到居民,他坦言鎮上演習配合度普遍不高,「大家都說要做生意,每次演習能來的只有在家的老人跟村里長。」A苦笑,「大家真的看核三那2顆(圍阻體建築)看到習以為常。」他舉日常消防安檢為例,當地來自美、日、加等國的民宿業者,聽到要檢查,當天直接不收客,相較之下,「台灣人要三跪九叩才能請來。」
2011年福島核災,日本政府疏散電廠20公里範圍內的居民,避難人數超過16萬人,政府3年後才陸續解除居住禁令,事故處理費用及居民賠償費用預估將超過20兆日元(約新台幣4兆元),將近1/5台灣GDP。核災後13年,一、二號機反應爐熔毀的爐心碎片仍未能取出,至今仍有逾300平方公里被列為禁止歸返區。
20240621pol005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中)認為,過去核安演習像演戲,恐無法有效傳達核災避難知識給民眾。(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核災傷害對人體、土地皆不可逆,消防員A直言:「全鎮疏散演練,一定要做好一次啦,民眾必須知道輻射可能有什麼傷害。」蔡卉荀也表示,演習應該要真正落實,讓警戒區內所有人,都知道何時就地掩蔽、何時應該疏散;此外,一旦發生核災,除了8公里範圍受影響,周圍屏東、高雄都需要協助醫療及收容,也應同步演練。我們詢問核安會如何落實演習,保安應變組科長劉俊茂坦言很難強制民眾參加,過去曾廣發報名表、也嘗試辦在假日,但「不管辦在什麼時間,民眾都有考量,參加的人都不多。」他表示,現在除了演練,更注重平日宣導,希望以不同方式加強民眾核安意識。
主事者推託民眾參與意願低,在恆春老街開咖啡廳的小陽則說:「我是店家,只要演習內容不只是遊覽車來接、簽名拿便當,我願意參加。重點是上課的內容,怎麼防護、逃生,有沒有辦法清楚讓我們知道。」小楷也贊成強制演習,「一年一次其實都不為過,提醒大家一下嘛。」

監委呼籲 使用核能應做足配套

監察委員田秋堇曾調查台灣核災預防狀況,認為演習除了擴大民眾危機意識,更是讓人知道不同發電方式的機會與風險。「電夠不夠可以討論,如果政府真的認為電不夠,為了維持台灣的國安跟經濟,還是要用核電,政府能不能說:『安全準備,我們會做得比日本好』?不能有天(事故)真的發生了,才發現跟民眾期待的不一樣。」
20240621pol005
核安會每3年在核三進行電廠8公里範圍內的大規模核安演習,下一次將於明年9月舉辦。(核安會提供)
下一次的核三演習,預計明年9月舉辦,但社會對供電與電價的焦慮氣氛升溫,可能來不及等恆春人準備好。6月中,總統賴清德宣布將在總統府成立氣候變遷委員會,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出任副召集人,核三延役與否,預計將成為討論議程。
我們問張清文是否準備好核三可能再運轉10年?他反問:「應該問核三廠準備好怎麼說服我了嗎?」他的農場正中央有一棵巨大瓊崖海棠樹,由父親種下,至今已有80、90年,早在核三到來之前便存在,「這裡每一棵樹我從小看到大,小時候我爸在這裡種番薯,要我們撿,泥土摸起來沙沙的,真的很討厭,但是長大後回來這裡,感覺是一個很好的地方。」他悠悠地說,無論核三要待多久,自己都不會離開,「我出生的時候這裡一直是這樣的風景,核三是後來者,我沒有逃的理由啊。」
20240621pol005
張清文農場的中央種著大樹,已有80、90年樹齡,是比核電廠更早出現在恆春的風景。
截稿前,張清文傳來訊息,說一號機除役當天正好是他的生日,「真是美好的禮物。」只是沒人知道,這份禮物,究竟收不收得到?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