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意麵加進柴魚湯驚為天人 一次意外催生出鍋燒意麵始祖

民族鍋燒老店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1963年創立的民族鍋燒老店已交棒第三代李季達(中),但第二代陳靖文(右)、李俊德(左)夫婦還是會到店幫忙。
1963年創立的民族鍋燒老店已交棒第三代李季達(中),但第二代陳靖文(右)、李俊德(左)夫婦還是會到店幫忙。
台南在地美味鍋燒意麵,是民族鍋燒老店創辦人李莊鳳治於62年前所創,當年她向日本師傅學熬柴魚湯底,加入炒鱔魚麵攤用的意麵,全盛時期一天可賣上千碗;但老店一度因最難搞的繼承問題陷入停業危機,最後在李莊鳳治低頭找回長媳陳靖文後重振。
每天只睡3小時的陳靖文改用雙倍量的柴魚熬湯引味,配料天婦羅也不假手他人,終於重新擦亮招牌。如今第三代李季達接棒,陳靖文還是會到店幫忙,但她時刻提醒自己,年紀大了就是要放手。
早上9點,位於台南中西區的民族鍋燒老店已傳出忙碌作業聲,柴魚香味從窗戶中不斷飄出。「我也想用沙茶呀,這樣多輕鬆。」71歲的二代媳婦陳靖文解釋,「現在很多鍋燒麵店都用沙茶當湯底,但六十多年前,日本人教婆婆熬湯就是用柴魚,我們一直沿用到現在。」

意外之舉 日賣上千碗

中午用餐時間一到,訂單紛至,只見陳靖文快手下料,加入親自熬煮的柴魚高湯,一碗熱呼呼的鍋燒意麵隨即上桌,用柴魚熬的湯頭濃郁鮮甜,麵條煮得恰到好處。「麵條是婆婆當年跟製麵廠合作研發的獨門配方,口感Q彈。」陳靖文指著碗中的天婦羅說:「我們每天早上將新鮮蝦子剝殼、留著尾巴,兩隻捏著裹粉炸,加上炸魚片天婦羅,就是整碗麵的精華,一起煮讓麵的香味浮現。」也因真材實料,同業一碗賣5、60元,民族鍋燒老店賣到一碗100元,依然座無虛席。
20250318bus001 (10)_2025-03-18.jpg
店內招牌為鍋燒意麵,不僅用雙倍的柴魚熬製高湯,還自炸天婦羅當配料。(100元/碗)
民族鍋燒老店始於1963年,由第一代李莊鳳治創立,「我婆婆是第一個把意麵拿來做鍋燒的。」陳靖文說:「以前台灣沒有鍋燒意麵,只有鍋燒烏龍麵、鍋燒米粉。」現今接棒的第三代李季達笑說:「我小時候到處都吃得到鍋燒意麵,但一知道是阿嬤發明,還是不小心做出來的,依舊覺得難以置信。」
為維持家計的李莊鳳治最初在民族路擺攤,平常賣炸菜丸、鹹粿,夏天則賣雪淇冰,陳靖文說:「婆婆覺得生意不穩定,換季就要換品項很麻煩,決定改賣麵。」當時台灣有很多外省麵店,恰好李莊鳳治姊夫開了日本料理店,她向日本師傅學習用柴魚熬湯,「以前烏龍麵只有日本料理店才有,婆婆從鍋燒烏龍麵和台灣常見的米粉開始,也讓烏龍麵變平民小吃。」「開鍋燒麵店不久後,有次婆婆拿隔壁炒鱔魚麵攤的意麵,搭配柴魚高湯煮,比烏龍麵、米粉還好吃。」誤打誤撞的搭配,成為台灣鍋燒意麵始祖,「那時一吃上癮,就開始加賣意麵。」
20250318bus001 (5)_2025-03-18.jpg
創辦人李莊鳳治最初為了維持家計,在台南民族路賣菜丸、蚵嗲。(民族鍋燒老店提供)
陳靖文解釋,雖然都是炸過的麵,但煮湯和煮羹用的麵體不同,「不只麵粉比例要調整,原料也要改。」李莊鳳治找製麵廠商一起開發配方,「有講好配方不能外流!」不過陳靖文偷偷講:「我們的意麵跟其他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加了鴨蛋,這我不怕跟你說,就算別人知道,因為成本貴很多,沒有像我們賣這麼多碗,不划算啦。」
20250318bus001 (8)_2025-03-18.jpg
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李莊鳳治拿了隔壁炒鱔魚攤的意麵來煮,意外發明鍋燒意麵。(民族鍋燒老店提供)
「以前還在夜市時,不誇張,1天能賣1千碗以上。」陳靖文想到當年盛況還是覺得很誇張,「以前台南最大的夜市就是民族夜市,來台南玩,晚上一定會去,現場人頭竄動,現在生意根本沒得比。」儘管老店一度是民族夜市「明星店」,但隨著李莊鳳治年紀漸長,餐點品質、待客態度都不如以往,「生意非常差,連員工薪水都付不出來。」

一代年長 明星店走衰

力挽老店的陳靖文其實並非婆婆欽點的第一接班人,當初其實是交給她的小叔。李季達很替媽媽打抱不平,「對於古早的人來說,媳婦就是免費勞動力,在家裡幫忙但都沒有錢。」
1980年,陳靖文嫁入李家,「婚後第3天就開始幫忙店裡前置作業。」每天從早做到晚,但賺的錢都不是進自己口袋,「我還是要貼補家用,需要用錢,加上當時我先生有自己的工作,覺得婆婆會把店給小叔,所以我離開家裡的店一陣子。」
20250318bus001 (7)_2025-03-18.jpg
汆燙後配上自製海山醬的活魷魚,是店內招牌小菜。(120元/份)
陳靖文跟婆婆說要自己出去做時,婆婆非常生氣,「但我堅決要走。」一開始她賣肉燥飯、鹹粥,「店就開在鍋燒麵店對面。」對此,婆婆十分不諒解,但李季達說:「我和姊姊會在中間調解,至少她不會對孫子太嚴厲!」
1998年李莊鳳治正式退休,「她退休前店裡生意很差。」陳靖文說:「當時長輩沒有經營的觀念,就是待退心態,連麵都走味了,有次因為客人點太多,她錢算不出來,還直接對客人大罵:『點這麼多幹嘛!』」陳靖文知道婆婆年紀大,但覺得這樣對客人實在太囂張,「這個態度,東西再好吃都沒用。」加上接班的小叔基本上也沒心在做,生意差到不行。
後來想把店盤出去,「但房東不肯,說如果要給別人做,他就不租了。」這時陳靖文的先生李俊德衝回家向母親說:「她(陳靖文)從結婚到現在都在做,為什麼不把店交給她,寧願盤給別人。」李莊鳳治才找陳靖文回去接店。
20250318bus001 (3)_2025-03-18.jpg
第二代媳婦陳靖文退休後還是經常到店幫忙,但已不管事,放心交給兒子經營。

雙倍柴魚 二代媳救危

「那時候我還沒想好,也怕接了做不起來。」為此,陳靖文到台南著名的關帝港開基武廟問神明,「我擲筊問:『我去接這個生意可以嗎?』神明給我好幾個聖筊,我才決定接。」
從小在生意人家長大的陳靖文坦言:「我做生意從來沒有這麼心驚膽跳,尤其是看到老店營業額後,低到我會怕呀!連員工薪水都付不出來,難怪會想盤給別人做。」1999年,離家9年的陳靖文硬著頭皮接下來,「我用12萬元跟小叔把這個招牌扛下來,不是從零開始做,是從負的開始。」
20250318bus001 (6)_2025-03-18.jpg
滿滿蝦子、蛤蜊的海鮮粥也是熱門餐點。(170元/碗)
陳靖文一接手便大刀闊斧做改革,「我把熬湯用的柴魚量直接double(兩倍),他們原本可能用量太少,味道出不來。」她單刀直入地說:「客人來就是要吃東西,食材一定要調整。」除了熬湯,陳靖文連炸天婦羅都自己來,晚上11點打烊後就得趕緊備料,「我都這樣一路炸到早上,有次打瞌睡,手泡到油鍋都不知道。」
陳靖文的努力確實讓客人很有感,不久後客人便重新上門,朋友還對她說:「妳接這家店很好。」但陳靖文心想:「放屁!我累都累死了。」
20250318bus001 (9)_2025-03-18.jpg
第三代李季達2017年接班,當初決定買下現在店面,讓老店撐過新冠疫情。
採訪當天是週一,沒了觀光客,店裡依然大排長龍,她語重心長地說:「我這家店是用命在做,用命在拚,客人感覺得出來。」李季達透露,「我媽以前真的很猛,最忙時1天只睡3小時。」

放手三代 當古錐老人

隨著陳靖文年歲增加,李季達在2017年接班。陳靖文心疼說:「我知道做這行很辛苦,所以當初很不想要他接。」李季達自嘲現在雖然沒有媽媽那麼累,但還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我現在很了解我媽當初的想法,因為現在我也不希望我兒子接。」
接手老店已約26年,陳靖文不只媳婦熬成婆,也救了這家店,現今兒子接班,理應安享退休生活的她依舊常到店裡,「現在都中午才來,晚上就回家了,就當作是來動動手、動動腦,幫忙一下。」她也跟自己說:「要來店裡,就乖乖做事,不要意見很多,要當個古錐(可愛)的老人,這樣才會得人疼!」不過李季達偷偷說:「明明有人(陳靖文)之前還一直嫌POS機不好用。」但她趕緊解釋,現在算錢沒計算機真的算不出來,「年紀大了才知道當初婆婆為何會算錢算到罵人。歲月不饒人,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
20250318bus001 (4)_2025-03-18.jpg
台北市,葉小姐

顧客這麼說:麵Q湯鮮

我跟朋友第一次來吃,最特別的是麵的口感,QQ的不會爛,湯頭非常鮮美,又不會像其他台南的鍋燒麵店那般甜,而且雖然是老店,但經營比較系統化,和之前吃的其他家像攤販不太一樣,很認真經營的感覺。

台北市,葉小姐

民族鍋燒老店

  • 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97號
  • (06)222-3738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