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民連(經濟民主連合會)成立至今已十多年,但,或許是倡議的議題較艱澀,或許是不太討喜,這個組織直到這幾年才較為一般人所知。
鏡相人間/揭開中國銳實力 經民連漫漫12年

這間辦公室頗為簡陋,甚至可說老舊,裡面卻承載了滿滿的中國對台政經滲透的研究與資料。
賴中強是「經濟民主連合會」的會長,也是經民連的靈魂人物。早在世界各國對中國仍戒心甚低的2010年,他便與幾位夥伴關注中國以經濟手段滲透台灣社會的現象。2014年,台灣社會終於意識到中國的經濟滲透,掀起太陽花運動。2018年,美中對抗開打,全球自此不得不正視中國的「銳實力」。
憂經濟滲透 結盟反服貿
會長賴中強帶我們參觀經民連的辦公室,一入內,極度陽春樸實,可說毫無裝修,桌椅皆老舊。賴中強首先帶我們參觀陽台,放有幾十捆捲起的物品,是經民連十多年來參與街頭運動或召開記者會的旗幟、海報。有個房間內有成堆出版品,是經民連出版過的書籍、刊物。

時間回到2013年6月,馬英九政府與中國簽下服貿協定,預計台灣相關程序完成後生效。7月,多個公民團體緊急組成「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疾呼不可與中國簽下這項影響台灣各行各業甚鉅的協議。隔年3月17日,國民黨立委以30秒通過服貿協議,引爆太陽花運動,服貿協議因此未能生效。同年9月,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更名「經濟民主連合會」,一路至今。
用「連合會」而非「聯合會」,賴中強解釋,是為了與香港的建制派政黨「經民聯」區隔,此外,「連」在日文的語法中亦有「組織、結盟」之意。
經民連曾於2023年出版書籍《揭開中資滲透台灣的假面》,去年剛卸任的前會長、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副教授徐偉群在書中序文便這樣寫:「…當年台灣社會能夠認識黑箱服貿,從一開始,就是賴中強律師每天清晨讀報剪報,搜集藏在報紙角落不起眼的財經訊息,搜集中國媒體、官方宣傳、官方文件,將資訊彙整、分析、沙推、研判…這十年來,賴中強同樣每天在做這樣扎扎實實的功課。」
議題太敏感 逆風中發聲
經貿協議、經濟滲透等議題太專業,庶民難懂,徐偉群對我們說:「這些議題的確是大家比較難接近、或比較難去關心,但我們還是認為應該一直累積下去。我們一直在想要用什麼方法,使我們要傳達的訊息讓更多人知道,這的確有些轉譯上的困難,但我們還是認為要有人做這件事,我想你如果問賴中強的話,他也會這樣回答吧,總是要有人做。」
賴中強開始關注中國以經濟滲透台灣的問題,始於2010年馬英九政府與中國簽訂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當年時空背景是,總統馬英九人氣正旺,中國則經濟連續多年超高速成長,「鬆綁兩岸法規」幾乎是主流民意。

倡議是一條漫漫長路,往往得等待多年,方能從縫隙中撬開一塊人們腦中的磚。有時幸運地遇上社會大事、世界大事,加速鬆動固有想法,有時則多年無果。
經民連理事、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吳介民就說:「我們關注得比較早。經民連這幾年出的書或報告,針對中國以商業模式滲透台灣社會、滲透台灣政治,這些都需要專業與時間的投入。早期要做這些跟中國因素有關的題目,是吃力不討好,台灣不太碰這些敏感的中國問題,整個環境也不利,在馬英九年代更是困難,我是2009年開始提出中國因素分析,那時反對的聲音很多,對這一塊有興趣的人非常少。直到2018年美中對抗之後,整個環境才變得比較有利於做這種研究。」
吳介民的學術研究,近年即是以此為主題。「我們幾個朋友包括賴中強,是研究中國因素滲透的盟友,我們角色有分工,賴中強有商務律師專業,對商務上的金流特別敏感,適合做這方面的查證。我的專業是學術,我提出概念、分析架構,也做個案研究,一路下來我們常有機會討論一些個案,賴中強對於一些個案,早期就很有洞察力。」
為何認為這個議題很重要?吳介民說:「那時我們已經發現,中國想併吞台灣的企圖心越來越大,看得出中國以商逼政,通過跨海峽資本建立政商網絡,施壓台灣的政治部門,那時已經很明顯了,只是一般人沒有感受。」
紅色銳實力 國際漸警惕
當時一般人覺得這種論述太誇張?「對,當時氛圍就是這樣,那時是馬英九第一任,整個社會的政治氛圍是不利於提出這種思考的,因為2000年到2008年民進黨陳水扁執政,被認為是本土政權,陳水扁第2任開始有一些貪腐的案子被揭發,民進黨形象受到很大打擊,馬英九在這種氛圍大勝,所以2008年等於是國共合作的最佳高峰,那幾年,國共簽了1、20項協定。」
彼時,何止台灣,全世界都趕著前往中國投資。「那時全世界沒有『銳實力』的概念,那時候是軟實力、經濟實力,中國崛起、中國軟實力、文化影響力,當時被捧得非常高,那時一般人也都認為再不去中國大陸投資,台灣的經濟就會完蛋。這種論述也有週期性爆發,每隔4年選舉時,九二共識就來了,像2012年的總統大選,九二共識的宣傳就大爆發,投票前幾個月,很多企業家聯合幫馬英九助選。」

吳介民近年著有《尋租中國》,亦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James Nathan)共同主編《銳實力製造機》。何謂「銳實力」?針對這個新穎名詞,維基百科的解釋大致是,一個國家透過操縱外交政策,企圖影響及控制另一國家的政治,也包括一國試圖操縱另一國的新聞媒體及教育系統,目的在分化或誤導公眾意見,並遮蓋或轉移大眾對該國負面資訊的注意力。
吳介民則在書中描述,銳實力的概念於2017年被提出,及時讓全球警惕中國與俄羅斯等國干預民主國家的行為,過去被視為是「軟實力」的一些案例,後來則被認為是「銳實力」,例如中國在世界各國設立「孔子學院」,各國原本認為是友好的公共外交,直到近年越來越多人懷疑孔子學院在干涉學術自由。「中國干涉澳洲與紐西蘭內部事務的消息曝光後,西方彷彿一夕間恍然大悟。不過,與台灣和香港的遭遇相比,這些國家的麻煩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過去十幾20年間,中國陸續在多達一百多國或地區設立數百所孔子學院,直到近年孔子學院被爆出干涉學術自由,甚至被指控涉嫌間諜活動,法、美、德、加、澳等多國的許多大學,才陸續關閉孔子學院。
吳介民在最近的研究計劃中,進一步探討中國對外擴張的歷史原因,並探討中華帝國重建對周邊和鄰國帶來的衝擊。他主張,台灣對應「中國問題」不能只從兩岸關係的角度看,而必須從全球地緣政治變遷的角度來構思大戰略,畢竟中國問題不止對台灣帶來困擾,而正在糾纏全世界。
中資避投審 法規漏洞多
至於台灣,各種的文化與經濟滲透,就更別說了。經民連出版的《揭開中資滲透台灣的假面》這本書便提及,即使至今,台灣的法規仍有幾個嚴重的漏洞,等待填補。
賴中強對我們解釋:「第一個,是『第三地中資』的定義。中資想來台投資,需要台灣的投審會同意,但是中資如果到第三地設一間公司,再輾轉到台灣投資,這間第三地公司算不算中資?當年的經濟部長尹啟銘訂了一個標準,中國的公司要對第三地公司持股30%、或是有控制力,才算。」
以公司經營來說,持股30%是極容易避開、卻可實質掌控該公司的寬鬆標準。那麼,以前是多少持股就要投審會同意?賴中強說:「台灣真正開放中資來台投資,就是在2009年,之前沒有。但有個可以參考的相對概念,以前沒有中資,但台灣規定外國公司來台灣投資,如果中國有太強的影響力時,不應該准許,當時所謂太強的影響力,是持股20%,或有重大影響力。」以此參照,從20到30%,可說放寬了不少。

另外,「影響力」與「控制力」在法律概念上也大大不同,根據會計準則,擁有一席董事即算有「重大影響力」,但,擁有過半數的董事席次,才算是有「控制力」,因此要達到控制力的標準,更難,亦即,投審會更難以認定其為中資。
其次,賴中強說,中資來台投資的法規,在馬政府時期還開放一個最大的漏洞,「它可以不經過投審會,從證券市場買股票,當時有個會議紀錄說,外資來台灣買股票,每次10%以下就不用送投審會審查。這個規定出來後,會變成每次買9.5%就不用送審。」賴中強說,以日本為例,日本現在的規範是1%。「而且,這樣等於留了一個後門,那我幹嘛走投審會那個門?」此外,台灣對中國的投資與技術輸出,至今也仍有很大的監理漏洞等待修補。
這些聽來艱澀又複雜的規範,以一個倡議型公民團體來說,確實不討喜。徐偉群就透露,經民連在過去不受公眾注意、募款狀況長期不佳時,「最大的捐款來源就是賴中強自己,而且一捐就是10萬、20萬元,而他自己從來不宣揚這件事。」
後來我們問賴中強是否常自掏腰包?他只笑笑說,經民連的夥伴們若有聚餐,他確實會出錢,「除了正式尾牙、志工培訓,我們不會用捐款人的錢去聚餐。」絲毫不提自己的那些高額捐款。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