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卡夫卡最後的愛》 不慍不火的告別

mm-logo會員專區娛樂
	電影以輕柔筆觸聚焦於愛情與死亡、病痛與尊嚴的辯證,展現卡夫卡生命最後的光輝。(海鵬提供)
電影以輕柔筆觸聚焦於愛情與死亡、病痛與尊嚴的辯證,展現卡夫卡生命最後的光輝。(海鵬提供)
百年前的真實人物加上肺結核病,《卡夫卡最後的愛》令我聯想到《黃昏之戀》。
這裡指的《黃昏之戀》是1998年的《Vigo:A Passion for Life》,主人翁是懷才不遇的法國導演尚維果,他在肺結核療養院結識此生摯愛「麗都」,一起燃燒對愛情和創作的狂熱。《卡夫卡最後的愛》作家卡夫卡也是為了療養肺結核而在波羅的海小鎮遇見最後的情人「朵拉」。不像《黃昏之戀》轟轟烈烈,《卡夫卡最後的愛》拍得小心翼翼。
20251006inf002
與其說是不敢逾越,導演想做的正是影片最後所引用卡夫卡的話:「幸福的偉大,來自細微之處。」某些平淡,便有了韻味。
例如卡夫卡離開波羅的海返回老家,先是在火車上若有所思,再扣回到前夜的溫存告別,而令浪漫突升。當他伏案疾筆,內容從纏綿情書銜接到小說創作,則讓文情並茂。當他好不容易擺脫家庭桎梏,與愛人在柏林同居,領了版稅買花親獻,卻一口鮮血濺在對方臉上,間接昭告好景不常。
世人皆知卡夫卡與父親的僵硬關係,電影用父親完全隱形卻又無所不在,來表現「恐父」與「審父」情結。卡夫卡生命最後是在療養院度過,喉頭結核令他難以進食,電影意不在呈現等同餓死的殘酷,反而教朵拉步入病房探視時,鏡頭直接連到沙灘,讓「重逢」與「初遇」的意象融合。她為他做的告別儀式,也把猶太身分之於兩人的意義,更予強化。微小的妙筆,正是可觀之處。
可惜朵拉寧可斷絕原生家庭關係也要追求表演夢想,以及身為共產主義者的部分,發揮有限。最終只是偉大作家的愛人,有點浪費了。

83分

  • 導演:茱蒂斯凱夫曼、喬治馬斯
  • 演員:亨麗埃特康芙莉絲、薩賓塔布瑞亞、曼努埃爾魯比
  • 片長:98分鐘
  • 級別:保護級
  • 上映日期: 10月9日
聞天祥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