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823藝術村兩組地號 背後是原民爭家園的故事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造訪花蓮豐濱鄉的石梯坪風景區數次,每回總是被美麗的礁岩海岸所吸引,然而隔著一條馬路,多年來上演居民爭回土地、打造藝術聚落的故事,我始終錯過未曾聽聞。
日前再次來到石梯坪採訪,風景區裡除了幾間民宿建築外,這回又看到幾棟十分特別的新建築,心想該不會又是新民宿?帶領我進行港口部落藝術導覽的Tipus給了我答案:823-592,「這不是電話號碼,是兩筆土地的地號823及592。」她進一步解釋。

爭地20多年 族人終於回家

伊祐.噶照以祖靈之眼創作的「時間的眼」,述說父親捍衛部落土地的故事。
跟著她的腳步來到伊祐.噶照舅舅的工寮,他在大門上以祖靈之眼創作「時間的眼」,20多年前,一台怪手闖進老祖先的家園,要拆除做為地界的𥑮硓石,伊祐父親知道一旦沒了地界,這裡將成無人之地,當時他的父親拿出汽油桶阻檔,不容許怪手入侵。
百年來,部落祖先在這塊土地耕作、生活,國民政府來台,大舉收編為國有地,直到1989年才公告原住民使用地可申請為保留地,但族人陸續申請後,花蓮縣政府卻在1994年把土地無償撥用給東管處,族人面對一張張看不懂的公文,漸漸不敢去使用自己的土地,更令人傻眼的是,1997年官方竟公告「承辨人員流動大…申請資料查無留存」。
回到「家」的小孩們開心地在裡頭追逐打鬧。
Tipus說,對原住民來說,山是倉庫、海是冰箱,一旦沒有靠海的這塊土地,如同沒有冰箱,因此,2011年港口部落居民展開了「封冰箱」(豐濱鄉)還我土地抗爭活動。長年的土地爭議,今年終於有了回應,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和部落達成「共同使用」的雙方共識。
如今,當年土地的主人回來了,2位藝術家兄弟伊祐.噶照和撒部.噶照,沒打算耕作,而是選擇擅長的藝術創作,兄弟倆在土地上扎根,撒部以泥土及茅草打造出「螞蟻窩」,象徵族人的團結與共識。
伊祐.撒部以泥土及茅草打造出「螞蟻窩」,未來將做為部落使用空間。
回程,我在「823藝術村」遇見另位藝術家陳勇昌,他在家中土地以竹藤創作出「三石灶」,偶爾回來「度假」的他,正從外頭釣魚回來,母親還在田裡忙種菜、修補石牆,孩子們則在自家的藝術作品裡頭玩耍,我看著眼前自在的生活景象,或許它早已傳達出比藝術作品更多想表達的意涵吧!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