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行冊當作餐廳來討論,等於只截取了3分之1,是我走進行冊第一眼的感受。選址在60多年老房子,前身是蔣渭水開設的大安醫院,蔣渭水是宜蘭人,卻來到台北行醫,於是Ting以蔣渭水的故鄉與行醫之處為靈感,利用淡水河串連台北盆地與宜蘭的等高線桌椅,打造1樓空間,把主題設定為「客廳」,這樣的設計好似行冊考驗客人的第一關。曾有客人反應容易被絆倒,Ting卻說:「我希望客人從進來開始,就放慢步調。」
到大稻埕「行冊」 除了吃以外你必須知道的故事

「行冊」因為獨樹一格的建築空間,在大稻埕是頗具名氣的「用餐空間」,但主人Ting想告訴我的卻是一棟「三層樓」的故事。這天下午,是我第一次去行冊,卻有點像去見一位感覺很熟悉,卻素未蒙面的臉友。
推開玻璃大門之前,映入我眼簾的是行冊招牌的「有雙腳的書」的Logo,Ting穿了一襲黑色洋裝坐在吧檯等我,她的這身打扮、神情與情緒,跟我看到掛在門口旁那幅攝影作品中的她,很不一樣。

不只等高線!連天花板也藏有夏季星座
但1F的空間不僅止於等高線,抬頭一看,天花板掛著高低起伏的燈飾,我瞇著眼仔細看了幾秒鐘,忍不住發出「哇!」一聲,「這還真像一顆顆星星高掛在天空上!」我說。行冊為了紀念蔣渭水,以「夏季星空」概念設計,舉凡夏季能叫得出的星座,在天花板上都能找到,這片「星空」甚至一直延伸到騎樓屋頂上的燈飾。

保留完整水泥舊牆 被誤以為家徒四壁
行冊開在一棟有歷史的建物裡,熱愛老東西的Ting,不願意也捨不得破壞它,因此所有的設計都是以「加法」為概念,既有的大片水泥牆,只經過亮光漆處理。甚至一開始,Ting還希望將水泥牆毫無保留的呈現在大家面前,由於牆面太過空蕩蕩,讓不少路人以為行冊還在裝潢,Ting的老公Hank還幽默的對客人說是「家徒四壁風」。但玩笑開過之後,Ting很嚴肅的思考該如何讓行冊變得更好,水泥牆上漸漸地掛上了她和Hank的攝影作品。
店內最常被客人拍下來的,是Hank為Ting拍攝的等高線上獨照,但Ting卻笑說,之所以會掛上那張照片,是為了向客人示範如何使用等高線桌椅,不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席地而坐。
掛在對角線牆面上另一幅「白牆藍窗」的攝影作品,則是Ting的拍照視角,她說Hank的作品有濃濃的人情味,她卻喜歡捕捉抽象的畫面。

笑聲爽朗的Ting 也曾遇過兩次低潮
學影像的Ting形容,自己是用影像思考的人,說話也跟著腦袋裡的影像飛快跳躍,我常常跟著她,一下子神遊行冊的1樓,又一下子飛到了3樓的「書房」,她發現自己跳得太快時,會不好意思的哈哈大笑,爽朗的笑聲讓人很難想像,Ting曾經歷兩次人生的大重整期。

Ting坦言,這3層樓中,最先被客人接受的是2樓的「餐廳」,而她「最保護」的3樓,裡面擺放超過2,000本文學、視覺藝術設計類書籍與獨立書刊。Ting說她的3樓「書房」不像一般選物店會挑選特定的刊物,「書房」目前對所有的獨立書刊全面開放。
「為何對獨立書刊情有獨鍾?」我問她,Ting說:「書房其實是為我自己準備的。」曾經也有人問她,經營獨立書刊是因為趕潮流嗎?Ting卻告訴我,被問到這個問題之前,她從來沒想過為何獨厚獨立書刊?

其實沒想太多的Ting,特別鍾愛3樓書房,是因為書籍曾是她的救贖。Ting曾在2005及2009年兩次歷經自我的重整,她回憶說,自己當時是重度憂鬱,看到窗戶就會想跳出去,讓她能生存下來的,除了媽媽為她製作的精力湯,最重要的就是大量閱讀和看電影。
「我不是文青,可是書本是我的必需品,」我跟著她在3樓的秘密基地裡探險,發現在老屋面對馬路的一側,有兩個秘密空間,可獨享落地窗外的風景,又不容易被找到;在老屋靠近後牆之處,則能不受干擾地盡情埋首書堆中,有一種狡兔三窟的感覺。

讀書如同閱讀他人的人生劇本
Ting淡淡的說:「人的命只有一條,腳本也只有一種,無法重來;但讀書卻可以借鏡很多別人的人生,見識不一樣的腳本,人怎會不需要讀書呢?」「書房」是Ting最鍾愛的一層樓,她也為3樓設下許多限制,包括不能拍照、不能吃東西、喝飲料,只能喝水,在那邊也盡量不要講話,因為她希望每個人在這裡,都能體驗到秘密基地的好處,希望將「書房」分享給更多跟她一樣有需要的人。

Ting不經意的透露了,行冊之前被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審核為社會企業,主要的原因就是3樓的空間以經營台灣獨立書刊為主要目標,而2樓「餐廳」的地中海餐飲文化與1樓的「客廳」,也默默支持著一些藝術團體與在地小農。
若說行冊開幕一年來,有什麼事讓她覺得驕傲?Ting露出微笑說:「被認可為社會企業,對我是很大的鼓勵,某種程度也證明我正在做的事情,方向是正確的。」
行冊walkingbook
-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33號
- 電話:02-2558-0915
- 營業時間:12:00~22:00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